李白《與韓荊州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白2聞天下談士3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4,但愿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5,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6,躬吐握之事7,使海內誼俊8,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9,則聲譽十倍,聽以龍蟠鳳逸之士10,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11。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乏,則三千賓中有毛遂12;使白得穎脫而出13,即其人焉14。
白,隴西布衣15,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16;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17。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丈。王公大人,許與氣義。18。此疇曩心跡19,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20,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21,學究天人22。幸愿開張心顏23,不以長揖見拒24。必若接之以高宴25,縱之以清談26,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27。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28,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29,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30!
昔王子師為豫州31,未下車32,即辟荀慈明33;既下車,又辟孔文舉34。山濤作冀州35,甄拔三十余人36,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薦一嚴協律37,入為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38,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愿委身國士39。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40,安能自矜41?至于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42,恐雕蟲小技43,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44,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后退掃閑軒45,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46,長價于薛、卞之門47。幸惟下流48,大開獎飾49,惟君侯圖之50。
【注釋】 1 韓荊州:即韓朝宗,唐玄宗時,朝宗為荊州刺史,故以此稱之。 2 白:李白自稱。 3 談士:游說之士。 4 萬戶侯:食邑萬戶之侯,此取至貴之意。漢朝的制度,封給列侯征收租稅供生活享用的封地,小的有三、四百戶,大的上萬戶。 5 景慕:景仰、傾慕。 6周公:西周初年奴隸主階級政治家,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曾助武王滅商。 7 躬:親自。吐握:指禮賢下士。《史記·魯周公世家》里記周公為了不輕慢來訪者,所以“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是說洗頭和吃飯也常為這種接待所打斷。 8 豪俊:有才德的人。 9 登龍門:比喻受到名人推薦而提高身價。 10 龍蟠鳳逸:比喻有才能的人沒有得到重用時,像龍的蟄伏,一有時機,就會像鳳凰那樣飛出去。 11 收名定價:取得聲名,確定身價。 12 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本不受重視,后來秦國圍困趙國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出使楚國求援。毛遂自己請求一同去,終于幫助平原君和楚國訂立了合縱的盟約。作者于此以毛遂自比。 13穎脫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顯示出才能。穎,尖端。 14其人:指毛遂。15 隴西: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 16 干:犯,引申為接觸,結識。諸侯:指地方軍政長官。 17 歷:普遍。抵:接觸到。卿相:泛指有權有勢力的高官。 18 計與:贊許。氣義:雄偉正大的精神。 19 疇曩(chou nang仇、囊上聲):從前。 20 制作:著作,文章。侔(mou謀):等于,如同。 21 筆參造化:文章論及自然法則。參,論述。造化,創造化育萬物的自然界。 22 究:窮盡其理,即探索。 23 開張:開展。24 長揖:古時候賓主以平等身份相見時行的禮。 25 高宴:盛大的宴會。 26 清談:本指以宣揚老莊學說為主的玄談,這里指任情暢談。27 倚馬可待。在短時間內就能寫或,形容作文敏捷。晉朝的大將軍桓溫北征,半路上要寫一篇露布(公告),就叫袁宏倚立在馬前起草。袁宏手不停揮,一下子寫了七張紙,寫得又快又好。 28 司命:掌握人們命運者。29 品題:評定。這里意思側重在稱贊。 30 激昂青云:揚其意氣于青云之上。 31 王子師:東漢王允,漢靈帝時做豫州刺史。豫州:今河南汝南西。 32 下車:官員到任。 33 辟(bi必):征聘出來作官。荀慈明:東漢荀爽,從小好學,弟兄八人,他最有名,人稱“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34 孔文舉:東漢孔融,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35 山濤:西晉名士,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冀州刺史,又任吏部尚書很久,搜訪賢士,能得人才。冀州:今河北冀縣。 36甄(zhen 真)拔:選擇提拔。 37嚴協律:姓嚴的協律郎,名不詳。38撫躬:手按自己的身軀,猶言“捫心自問”,反省的意思。 39國士:這里指韓朝宗。 40謨猷(you 由)籌畫:計謀策略。謨,謀劃。猷,計謀,打算。 41自矜:自己夸口。 42塵穢視聽:意思是玷污您的耳目。這是自謙之說。 43雕蟲小技:微不足道的技能。這是謙遜的說法。蟲,指蟲書,秦朝八種書體之一,筆畫如蟲形。 44芻蕘(chu yao 鋤堯):割草打柴。后常借指草野之人。這里指自己不登大雅的草野文字。45閑軒:安靜有窗的小屋。 46庶:或許。青萍、結綠:古代寶劍和美玉的名字。這是李白用來比喻自己的文學才華。 47長價:增長價格。薛、卞:薛燭,春秋時越國人,善于識劍;卞和,春秋時楚國人,善于識玉。48下流:李白謙指自己。 49獎飾:獎勵稱贊。 50圖:考慮。
【今譯】 李白聽到天下善于談論之士,相聚講道:“男兒活在世上,不必定要封萬戶侯,但愿見一次韓荊州就心滿意足了。”為什么令人景仰傾慕到這樣的地步呢?豈不是因為有了周公的風氣,親身行著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的事情,使海內的豪杰英俊,都奔走來歸附,一登龍門,便聲價百倍,所以那些幽處待時而行的有才之人,都想從您那里得到名譽和可靠的評價。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驕傲,也不因為他們寒賤而瞧不起他們。那么三千客中,必定有個毛遂了,使我李白得出人頭地,我就是毛遂那樣的人。
李白本是隴西地方的布衣,流落在楚漢一帶,十五歲就喜歡劍術,到處去結交地方大員;三十歲文章寫成,屢次去拜望朝中高級官員。雖然我身長不滿七尺,但雄心卻勝過萬人。那王公大人都稱贊我的氣節道義。這是我一向的心意,怎敢不完全告訴您呢?
您創作如同神造,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論及自然規律,學問探索自然社會奧妙。希望您開誠相待,不要因我有點傲氣而拒絕我。假使用盛大的宴會來接待我,聽憑我縱情清談,請您一天讓我寫一萬字的長文章,在短時間內就可寫成。現在天下都認為您是掌握文章命脈、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一經評定,就可算做品學優良的人。而您何必舍不得臺階前面一尺大小的地方接見我,不使李白揚眉吐氣,激昂奮發,青云直上呢?
以前王子師做豫州刺史,沒有上任就聘請荀慈明;上任以后,又聘請孔文舉。山濤做冀州刺史,選擇提拔三十余人。有的竟做了侍中尚書,這是前代人所贊美稱道的。而您也曾薦過嚴協律,進朝做秘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一班人,有的因為有才名,受到您的知遇;有的因為品行清白,受到您的賞識。李白常常觀察到他們感恩深思,忠義之心,奮勇發出。我因此心里感動,知道您對諸賢推心置腹,所以不肯依附他人,卻愿把自已托附給您這位國內杰出的人物。倘若有急難之時,用得著我的地方,我就愿貢獻出我的一切。
并且人不是堯舜,哪個能夠沒有過失?我的謀劃計策,怎敢自夸?至于創作,已積成了許多卷,卻想拿來玷污您的耳目。恐怕雕蟲小技,不合大人的賞識口味吧。倘蒙您的賞識,要看我粗俗的文章,請賜紙筆,加上抄寫的人。然后回到幽靜的房間,抄寫好送給您。或許良劍、美玉能夠在薛燭和卞和的門下漲價了。幸而推薦我,大大的獎勵我,這是全靠您為我操心了。
【集評】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文雖太白本色,然其落筆時,胸中有勃然不可遏之氣,故語語皆占自己的地步。髯蘇稱其氣蓋天下,能使高力士脫靴殿上。可以此書決之也。永王璘迫脅,致有夜郎之放。朱晦翁謂詩人沒頭腦至此。后世相沿,皆以為病。論世尚友,吾益服髯蘇具眼矣。”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本是欲以文章求知于荊州,卻先將荊州人品極力抬高,以見國士之出不偶,知己之遇當急。至于自述處,文氣騷逸,詞調豪雄,到底不作寒酸求乞態。自是青蓮本色。”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十六·雄偉:“此太白上書求薦也,而氣骨棱棱,無一點含哀乞憐之象,自是豪邁本色。而一起排宕折出,最為出色,托之于聞,則稱人處不為諂諛,而一氣貫注,直播五岳而凌滄洲矣。此下亦無一語卑靡,他日使高力士脫靴殿上,赫蠻書外國來臣,于此見之矣,豈無本領而貌為大言諸”。《輯注》評:“得勢在入手一段,將荊州與自己身分,一并抬高。以后述己才而思不展,頌荊州而愿委身,語語俱占地步矣。
必有非常人之品望,而后可動非常人之景仰;既動非常人之景仰,必具有非常人賞識,而后可以副非常人景仰品望之心。異哉!太白之上書韓荊州也。以心雄萬夫之才,劍術文章已是歷諸侯而抵卿相,其生平之擇木而棲,當不知不經審視也。即在荊州,以文章司命,為人物權衡,必其有過人之品望,而賞識不誣,足以動太白之景仰者。一旦傾城相問,即不若魚水相投,亦未必反扦格而難入也。而乃文自推崇,卒如水火冰炭之終不合,其或太白之景仰,未克當其賞識與?抑或荊州之品望,未足動其景仰與?失人失言,兩人者必居一于此矣。” (佚 名)
【總案】 李白的這封求薦信,大約寫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730—732)之間。他是為尋求出路寫信給荊州長史韓朝宗的。信一開始,作者便以突兀不凡之筆,借“天下談士”之口和周公旦禮賢下士的事例,極頌韓荊州愛才惜士的高風。“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句如奇峰突起,用“萬戶侯”之榮,襯托“一識”之心切,韓荊州之崇高。“識荊”成了歷久傳誦的名言。接著,作者表示愿意做韓朝宗門下毛遂那樣的人物。在下面他敘述了自己的身世和宏偉抱負,并恭維韓朝宗道德學問地位的崇高,表示希望能賞識自己,使自己“揚眉吐氣,激昂青云之上。”為了打動對方,作者又列舉了歷史上王子師、山濤等薦賢的例子,烘托韓荊州更有薦賢納士的美德,李白愿“委身國士”,“敢效微軀”。然后他寫“人非堯、舜,誰能盡善”,談到自己的不足,顯得不自矜。最后他表示,要獻上平日著作,以獲得品題。李白在信中表達了強烈的出仕愿望。他要求出仕不同于一般世俗的人只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他希望得到推舉、任用,是為了實現自己“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政治理想。在唐代知識分子出仕,主要是通過科舉實現。也有另一條路,即所謂終南捷徑。通過與公卿交往或山林隱居,擴大影響,從而被朝廷征召。李白自視頗高,他不屑于走科舉道路,他相信自己會獲得社會重視,能取得公卿賞識,被朝廷重用。當然,李白畢竟是封建文人,他在信中對韓朝宗多方恭維,有奉承阿諛之嫌,李白為表現自己,也說了一些大話。本文在寫作上突出的特點就是氣勢盛。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說這篇文章“氣蓋天下”,李白能使“高力士脫靴殿上,可于此書決之”。這封信本為向人請求推薦自己,但是全文無乞憐之狀,而是有一股豪情壯志充塞其間,使人感到不可遏止。之所以能獲得這樣效果,與以下手法的運用分不開。一、他對韓朝宗很少直接稱頌,而是通過別人的嘴(如,“相聚而言曰: ‘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和別人的態度(“銜恩撫躬,忠義憤發”)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二、通過列舉歷史人物的薦賢事例和贊揚韓朝宗提拔后進的做法,把不便直說的求薦要求,自然而豪邁地表達出來了。三、語言鏗鏘,音節響亮。如“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云耶。”
上一篇:黃庭堅《與王觀復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歐陽修《與高司諫書》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