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一九二五年《毛澤東·沁園春·長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九二五年
獨立寒秋②,湘江北去③。橘子洲頭④,看萬山紅遍⑤,層林盡染⑥。漫江碧透⑦,百舸爭流⑧。鷹擊長
空,魚翔淺底⑨,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1)? 攜來百侶曾游(12)。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13)。指點江山,激揚文字(14),糞土當年萬戶侯(15)。曾記否,到中流擊水(16),浪遏飛舟?
【注釋】 ①沁園春: 詞牌名。詞,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源于隋唐之際,大盛于宋,有 “唐詩宋詞” 之說。詞原本是配合燕樂曲調的歌詞,后來在發展過程中漸與音樂分離,成為純粹的文學樣式。詞牌,最初是特定的詞原曲調的名稱,后來成為特定的詞體格式的標目。各種不同的詞牌或詞調,都有其特定的字數,句數和格律。②獨立寒秋: 獨自一人佇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風之中。獨立指和舊友不在一起,與下文 “攜來百侶曾游”相對照。③湘江北去: 湘江發源于廣西靈川縣海洋山西麓龍母巖,從南到北,縱貫湖南全省,全長八百一十七公里,為湖南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長沙,北入洞庭湖,故說湘江北去。④橘子洲: 又名水鷺洲,長沙城西湘江中一個狹長的江中島,靠近岳麓山。南北長約十一里,東西寬處約一里。自唐以來,就是旅游勝地。據宋祝穆 《方輿勝覽》稱,洲上多產柑桔,故名。⑤萬山: 指長沙西南的岳麓山和湘江兩岸的群山。⑥層林盡染: 林木隨山勢高下而層疊,故稱。⑦漫江: 漫,滿的意思,漫江即滿江。⑧百舸(ge): 舸,大船。揚雄 《方言》卷九: “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也指一般的船。⑨擊: 搏擊,狀鷹的飛騰矯健有力。翔: 本指鳥兒不扇動翅膀的飛行,在此句中謂魚兒悠然自得地輕緩游動。⑩悵: 原意是悵惘。這里表示作者 “仰觀宇宙”、“俯察品類”,思考人生、社會的復雜心情。寥廓: 浩浩茫茫,無邊無際之意。(11)主: 主宰,支配。沉浮: 可指沉沒在水底的魚和浮游于空中的鷹,泛指 “萬類” 的升沉興廢。(12)攜來百侶曾游: 據 《湖南一師校志》載,1917年毛澤東主持該校學友會時,參加 “游泳部”的同學達八十多人。百侶,泛指許多伴侶。(13)揮斥: 猶奔放。遒: 強勁。(14)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意為批評國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據載,1915年9月袁世凱準備稱帝,作者曾印發反袁稱帝的小冊子。1919年底湖南掀起趕走反動軍閥張敬光的運動,作者是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15)糞土: 穢濁的泥土。萬戶侯: 有萬戶納稅的侯爵,借指盤踞湖南的反動軍閥湯薌銘、張敬光之流。(16)中流: 指江河中央水深流急之處。擊水: 作者自注云: “擊水,游泳。……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鑒賞】 《沁園春·長沙》一開頭,就點明時令是 “寒秋”,但全然沒有 “悲哉秋之為氣也” 的韻味,而是在 “寒秋” 的湘江上展開一幅色彩瑰麗的圖景:“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從橘子洲望對面的岳麓山,一層層的樹木經霜以后,不僅沒有凋落,反而煥發了生機,像染上了一片紅色;向低處看,滿江碧綠澄清的湘江水透明似鏡,成百的船只在江水中爭逐行駛,山水相映,動靜結合,畫面更加生動。
接著,詩人通過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的描寫,不斷地移動視點,完成由 “獨立”到 “流連萬象”、“顧盼自如” 的感情演化。“鷹擊長空” 的 “擊”字,寫出雄鷹的矯健飛騰,用 “翔” 來寫魚兒悠然自得的游動姿態,像鳥飛一樣。緊接著,詩人面對祖國壯麗的山河,聯想到當時人民的苦難,惆悵頓生,發出大地應由誰來主宰的疑問: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自然,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力軍,大地應當由人民大眾來主宰。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強烈的革命責任心在這疑問中充分表現了出來,從而自然喚起他對 “崢嶸歲月” 的回顧和懷念。這樣,詞的上闋和下闋自然地銜接聯系了起來。1913年到1918年,詩人在湖南一師讀書時,常常跟同學在橘子洲一帶游覽或在河里游泳,故說: “攜來百侶曾游。” 同時,他在湖南一師發起組織了新民學會,參加者有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新民學會通過了一個由詩人起草的章程,大意是要有遠大的志向,為國家為民族做事。他們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顯露出超人的卓越,愛國、救國的抱負和才華。
在寫作上,這首詞運用了對偶對照的手法。“萬山紅遍”和 “漫江碧透”相對照,“鷹擊”和 “魚翔”系對偶,“指點江山” 與 “激揚文字”也是對偶。通過對偶和對照的巧妙運用,詩人歌頌祖國的江山,表達愛國主義的思想情操,由愛國轉到關心祖國的命運,進而轉到青年肩負的時代責任,層層深入,表現出濃烈的戰斗激情。
文章作者:明子丹
上一篇:愛國詩詞《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廖仲愷·聞變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