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其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飄泊復(fù)何依?②
山河風(fēng)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③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④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⑤
【注釋】 ①金陵驛:金陵,亦稱建康,即今南京市。驛,古時的信使或過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②離宮: 亦稱別宮、行宮,古代帝王出巡時暫住的地方。③ “山河”句:晉南渡后,一些名士常于新亭聚飲,感嘆國事,周顗曾言 “風(fēng)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令座中人潸然淚下。“城郭”句:據(jù) 《搜神后記》載,丁令威學(xué)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東,止于城門華表上,有少年舉弓欲射,遂在空中盤旋歌曰: “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xué)仙冢累累。”歌畢飛入高空。此詩用其 “城郭如故人民非”句。④ “滿地”句: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詩中有 “故壘蕭蕭蘆荻秋” 句,憑吊吳滅于晉的故實。“舊家”句: 用劉禹錫 《烏衣巷》詩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意,感嘆家破國亡的滄桑之變。⑤ “化作”句: 相傳古代蜀王杜宇 (望帝) 自以德薄,禪位于人后亡去,化作啼血的杜鵑鳥。李商隱 《錦瑟》詩中有 “望帝春心托杜鵑”句。
【鑒賞】 南宋祥興二年 (1279),文天祥被元軍從廣東押送去燕京。據(jù)他的《紀(jì)年錄》載,當(dāng)年6月12日到達金陵,8月24日渡江北行。留居金陵驛館時寫下了這首 《金陵驛》,原題下為兩首七律,這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在厓山,親身經(jīng)歷了南宋王朝最后一個據(jù)點被元兵攻克的慘酷戰(zhàn)事,目睹了南宋王朝最后一個皇帝投海自盡的悲劇,亡國的敗局已是無可挽回,復(fù)興宋室的希望完全破滅。這時的文天祥可說是百感交集、萬念俱灰,只剩下對故國的深情眷戀,對自己壯志未酬的無限感慨。全詩充滿了沉痛、悲涼的愛國之情、身世之感,并暗示了以身殉國的必死之心。
金陵乃歷代故都,曾經(jīng)演出過許多次改朝換代的歷史悲劇。南宋雖未建都于此,卻有皇帝出巡時把這里作為離宮,它仍然是文天祥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偶像。可是,往昔的繁華已經(jīng)消散,而今它野草叢生,在夕陽余暉的映照下顯出一派荒蕪、凄涼; 離宮上空飄泊的孤云,似乎失去依傍而不知何去何從。荒草斜陽正是作者親歷的南宋王朝覆滅的景象; “孤云飄泊” 即景取譬,暗喻作者此時的心情。“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飄泊復(fù)何依”,猶言國家已經(jīng)亡了,我文天祥還能指望什么呢?寫的是眼中景,抒的是心中情,不言情而情自見,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全詩從此生發(fā)開去,感嘆亡國之痛和飄泊之感,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lián)在一起,有情有義,有血有肉。
中間兩聯(lián)全是用典,但卻用得活,用得熨貼。四處用典有三處出自金陵,而且都寄寓著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吳滅于晉,江山易主; 晉室南遷,丟失了半壁河山; 晉亡于隋,豪族凋零。這些都與文天祥這首詩的詩題詩意極相吻合,沒有牽強附會之嫌。而且用典并不完全襲用原意,其中有詩人自己的獨特感受。“山河風(fēng)景”一聯(lián),上句寫自然,下句寫人事,感嘆山河依舊,人事全非,這和典故原意已大有出入,細按詩意還含有對元兵燒殺擄掠,使城池遭到破壞,人民流離失所的譴責(zé)之意。“滿地蘆花和我老”一句,也不是原詩那種置身事外的憑吊之感,而是以蘆花自喻。因蘆荻開花已是秋暮,作者也正于此時被押北行,眼望滿地蘆花,故難免有 “遲暮 (老)”之嘆。“舊家燕子傍誰飛” 化用劉禹錫《烏衣巷》詩意而有發(fā)展,原詩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慨嘆王、謝之類的豪門貴族煙消云散,此處卻著意于人民群眾流離失所,舊時燕子連“尋常百姓家”這樣的去處也沒有了,沉痛之情有過之而無不及。
曾經(jīng)發(fā)誓要 “烈烈轟轟做一場”(《沁園春·為子死孝》) 的文天祥,在敗局已定的形勢下,往日那種必勝的信念,此時變成了必死的決心,詩的結(jié)句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就是這種決心的表露。被押北上,返回江南的路已斷,只愿魂魄化作啼血的杜鵑重返江南,聲調(diào)凄厲而情感深摯。這與此前作者在七絕 《揚子江》中 “臣心一片磁金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的詩句,同樣表達了不忘故國的忠貞情懷,文天祥是以他的行動來履行他的諾言的。這是用血寫成的詩,不可以等閑文字視之的呵!
文章作者:張隆高
上一篇:愛國詩詞《朱琦·關(guān)將軍挽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五》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