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三國時蜀國丞相,即諸葛亮,死后成都人民為之立祠紀念,即丞相祠,亦稱武侯祠(因諸葛亮曾封武鄉侯),在今成都市南。錦官城,原為成都西南的衛星城,丞相祠即在其南,故曰“錦官城外”。此詩為杜甫居成都時瞻仰丞相祠時有感而作,詩中歌頌了諸葛亮開創蜀國基業、輔佐兩朝之功績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心為國的精神,對其未能最終實現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的愿望表示惋惜。
第一聯以問答句式寫,既有突出丞相祠以提醒讀者的作用,又有暗示人們愛諸葛丞相之意。要尋訪丞相祠嗎?這很容易,只看錦官城外柏樹最高大的地方就是了。這一聯如《夔州歌》所寫的一聯: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柏樹參天長?!边@里的柏樹為什么高大呢?《古柏行》詩說得明白: “孔明廟前有古柏,柯如青銅根如石?!家雅c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比藗儛壑T葛亮,便愛其祠,亦愛其祠中的柏樹,故柏樹得以長得古老而高大。這一如《詩經·召南·甘棠》所寫,召伯曾于甘棠樹下聽政,關懷民隱,故后人思其德,愛其樹而不忍傷,作《甘棠》詩以懷念之。第二聯寫入祠所見。來到祠堂,看到聽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碧草映階,這草可盡向人傳送春色;聽到的是黃鸝和鳴,這鳥只管于枝間葉下向人喧鳴好音。草無人去踏傷它,鳥無人去干擾它,人們愛丞相,不但愛祠堂內外的樹,亦愛祠堂里的草和鳥。自,盡自也。空,只管也。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六釋“但”字引《聲類》云: “但,徒也;徒,空也。”但,空義同,皆有“只”義。杜甫《將赴成都草堂……》詩: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空皮骨,只存皮包骨之軀也。杜荀鶴《臺城》詩云: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笨仗?,只管啼也。由于人們錯解“自”、“空”二字義,有的人便認為這二句是寫“祠廟荒涼”的,也有人認為是“無心賞玩美景”的。這些解說,都脫離了詩的總意象,都沒有顧及到它與第一聯在意思上的承接,因而是不符合詩人寫詩原意的。一、二兩聯把人們愛諸葛丞相之意寫足,于是第三、四聯便直接地、集中地就諸葛丞相事跡本身加以贊頌和詠嘆?!叭櫋本?,寫的是劉備三顧草廬事,表明劉備對諸葛亮才能的重視、賞識。頻煩,一再地,接連地,此為屢次訪求義。“兩朝”句,寫諸葛亮感“先主知遇之恩”,開基創業,施政濟時,輔佐兩朝(先主、后主),費盡心機的事,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一聯,明贊諸葛亮,實際寄寓了現實感慨,現實正須如此丞相而惜無此丞相,或即有之亦不被重用。開濟,謂開物濟時。老臣,指諸葛亮。第四聯兩句集中就諸葛亮出師至五丈原,不幸病死軍中事發為詠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絲毫無損于其英雄本色,后世之英雄,遭遇有與之相同者,感其事,莫不淚下沾襟。這下淚之人首先就有杜甫自己,也有杜甫舍身營救過的、在安史之亂中被罷去宰相之職的房琯。至于后世的,則如南宋初年的抗金英雄宗澤,他受主和派排擠打擊,救國之策被抑,憂憤成疾,即曾吟誦過此二句含恨而死。(見《宋史·宗澤傳》)可見杜甫這兩句詩道出了普天下古往今來多少英雄人物的心里話。
此詩前四句于寫景中寓寫事,于寫事中融入抒情;后四句于寫事中寓贊頌和詠嘆,于贊頌詠嘆中寄托了現實的感慨。都是用層層包裹法,于少少許文字中表達了多多許的內容。
此詩起興于“森柏”,而草芳春色,鳥報好音,鳥知予心之悲?追思先主三顧之頻,計在天下,非止欲偏安而已。論老臣之心,直欲追光武之中興,恢高祖之鴻業,如兩朝之開濟而后已;乃以伊、呂之具,出師未捷,身已先死,所以流千古英雄之淚者也。蓋不止為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無命者,皆括于此,言有盡而意無窮也。(王嗣奭《杜臆》卷四)
因謁廟而感武侯,故題止云《蜀相》,一、二敘事老境。三、四“堂”、“柏”分承。此特一詩之緣起也。五、六實拈,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武侯,亦如熔金渾化。七、八慷慨涕泗,武侯精靈,定聞此哭聲。后來武侯廟詩,名作林立,然必枚舉一事為句。始信此詩統體渾成,盡空作者。(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
李因篤云: “高老絕倫。三、四點景,語淡而意大,便有俯仰乾坤之概。五、六用事,不偏不漏,非公未能如此簡而該也。結語為萬古英雄才高不遇者,統一灑淚。( [清]劉濬《杜詩集評》卷十一引)
吊古詩須具真性情,乃能發真議論。三、四是入祠堂低徊嘆息之神。惟五、六二句,始就孔明發論,結仍歸自己,直將夔州血淚,滴向五丈原鞠躬盡瘁之時,此詩人之性情也。不得其性情,而貪發議論,則古人自古耳,于詩人何與?(吳瞻泰《杜詩提要》卷十一)
邵(子湘)云: “牢壯渾勁,此為七律正宗?!?俞犀月云: “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詩便抵一篇絕大文字?!?(楊倫《杜詩鏡銓》卷七引)
上一篇:《蜀先主廟·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蜀道后期·張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