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是一首山水詩。
詩題是“桃花溪”,詩一開頭先寫溪流。但是,詩人并沒有正面寫溪流,而是寫橫臥于溪流之上的“橋”。這橋也不是近在眼前,而是“隔”著“野煙”“隱隱”約約可以看到的一座小橋。由于煙嵐的浮動,那橋在望中給人以動感,所以說“飛橋”。詩人寫的是橋與野煙,但卻可以使人們憑著自己的審美經驗,想象到那溪流的悠長與兩岸景色的引人入勝。在這一句中,詩人用“隱隱”“隔野煙”從總體上描繪溪流,造成飄緲、朦朧、淡雅的藝術境界。由于這境界是如此的令人神往,于是,就有了下面三句:“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石磯”一句,承上啟下,但卻不是一個簡單的敘述句,而是包含著時間與空間的流動。詩人為眼前所見到的美景所吸引,欲窮其源,探問究竟。于是,緣溪而行,以致于“盡日”行于溪邊,仍未窮其源頭,依然看到的是“桃花”“隨流水”的清麗景象,好奇之心促使他不得不問溪畔的漁翁:通往世外桃源的洞口究竟在清溪的哪一邊?后二句是詩人問漁翁的問話。它化用了晉代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所描繪的景象。“桃花”、“流水”、“清溪”是詩人“盡日”(一整天)看到的。它不僅照應了詩的題目“桃花溪”,而且把眼前“盡日”看到的景象通過漁人同《桃花源記》聯系起來,使其更富于一種神奇的魅力。問而無答,更具有一個悠長的興味,體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的熱愛。
上一篇:白居易《浪淘沙詞六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殷堯藩《關中傷亂后》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