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陸游·訴衷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②。關河夢斷何處③?
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
誰料,心在天山④,身老滄洲⑤!
【注釋】 ①訴衷情: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②梁州: 今陜西省漢中一帶,當時的前線。③關河:指大散關、渭河一帶。④天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是漢唐時的邊疆,此處借指前方。⑤滄洲:水邊陸地,古時隱者居住之所。這里指陸游晚年所住的山陰鏡湖之濱。
【鑒賞】 此詞作于何時不詳。從詞意看,當是淳熙十六年 (1189) 陸游罷歸山陰,閑居鏡湖后所作。它是陸游晚年撫今憶昔發出的感嘆,也是他晚年思想感情的概括。
詞的上闋回憶往昔,壯年時期的陸游壯志凌云,英姿勃勃奔赴抗金前線。“當年”指乾道八年 (1172) 陸游四十八歲時,去到南鄭 (今陜西漢中),在川陜宣撫使王炎幕下襄理軍務,籌劃北伐,參加戰斗。“覓封侯”是要效法班超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后漢書·班超傳》: 超少有大志,“嘗投筆嘆曰: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奔“萬里”而 “覓”表現了作者豪放、自信、堅定、執著地追求理想的精神。“萬里”與 “匹馬”形成鮮明的對照,突現了當年詩人超群不凡的英雄形象。回首往事,當年的軍旅生活,歷歷在目,熱血激蕩。然而這一切很快地成為過去,到現今,那翻山涉河戍關抗敵的蹤跡夢中也難尋求; 當年作戰穿的貂裘軍裝已蒙上灰塵,變了顏色。“夢斷”和 “塵暗”表現作者因為再不能像當年那樣奔萬里而覓封侯,單槍匹馬戍守梁州而感到無限的悲怨與惆悵。
下闋撫嘆今朝。“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滅胡雪恥,立功報國是陸游一生所追求并為之奮斗的理想,然而現今他鬢發已白,人已老,而半壁河山依舊,胡人仍肆虐中原,理想抱負落空,即使流干了淚水也無用。“淚空流” 的“空” 和 《書憤》 中 “塞上長城空自許” 的 “空”一樣飽含著悲憤的情感。悲的是壯志未酬身先老; 憤的是自己的理想、國家的命運都將被南宋統治者投降派所葬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是更深沉的悲憤與慨嘆。“此生誰料”,作者沒有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 “心 (理想)” 與 “身 (現實)”的矛盾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身卻 “僵臥孤村” (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他的心靈高高地飛到了 “天山”,身體卻沉重地落在 “滄洲”。“誰料” 與 “早歲那知世事艱” ( 《書憤》) 中 “那知”一樣,寫出了他早歲的天真和今日的失望,也表達了他一生中屢遭挫折,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產生的哀怨。“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既是人到暮年志未酬痛楚衷情的訴說,也表明作者雖身老而繼續堅持著抗金報國的理想。
全詞多處用強烈的對比使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更加鮮明突出。用典多而極為自然貼切,使讀者不覺為典,且更易于深刻地理解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文章作者:張靜書
上一篇:愛國詩詞《溫庭筠·蘇武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文天祥·過零丁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