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建
教遍宮娥唱盡詞, 暗中頭白沒人知。
樓中日日歌聲好, 不問從初學阿誰。
王建在唐憲宗元和末,曾寫宮詞一百首。上面這一首詩就是從其中選出來的。
關于宮詞的寫作,有一段小故事。史載:“建性耽酒,放浪不拘,與樞密使王守澄有宗人之分,藉知禁掖諸事,因作宮詞百首。后因燕謔銜恨,守澄欲以之奏上。建作詩謝,末有‘不是姓同親說向,九重爭得外人知’句,守澄恐累己,事乃寢。”這則小故事告訴人們,在宮詞的選材上,王建是闖了“禁區”的。否則,王守澄就不會有將宮詞上奏朝廷從而報復王建的企圖,更不會因為“恐累己”而偃旗息鼓,打消了這個念頭。
王建的宮詞流傳廣泛,影響頗大,當時和后世的仿作者很多。宮詞能有這般影響,單單由于它為詩歌創作開辟了一塊題材新天地嗎?不,應該說這組詩在藝術上具有特色也是激起人們效仿的重要原因。
以所選這首詩而論,它沒有采用寬廣的視角從大處描寫皇室的奢靡和荒淫,只是記寫了一個白頭宮女的怨懟。與宮廷生活相比,它不過,是一嘴、一毛、一雕闌、一畫礎而已。但它有獨特的角度。讀者不妨透過這一斑而窺得全貌,更何況詩人寫了一百首宮詞呢?以一首詩反映一個細部,以一組詩構成宏大的規模去反映事物的整體,這正是王建的創造。
凝煉含蓄也是這首宮詞的顯著特色。“教遍宮娥唱盡詞,暗中頭白沒人知。”兩句詩、十四個字概括了這位宮女數十年凄惻寂寞的生活。“樓中日日歌聲好,不問從初學阿誰。”仿佛讓讀者聽到一聲輕微而又悠長的嘆息。其中有萬千感慨:青春已逝,花紅不再,帝、后不復眷顧,這可以理解,何以傳人們也“不問從初學阿誰”呢?其中還有萬千幽怨:樓中急管繁弦、輕歌曼舞,好快活呀!而“我”呢?在飄來的裊裊歌聲中,也許是對著寂寞的宮花枯坐,也許在御溝邊收拾落葉。相比之下,“我”又何等冷落呀。短短的一首詩中,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說它“含蓄凝煉”,也許并不為過 。
從王建生活的時代到現在,千余年過去了。但是今天的人們讀這首詩,仍然會受到強烈的震撼。是誰剝奪了宮女的幸福,蹂躪了她的青春?是誰制造了宮女們的人生悲劇?答案是明確的。尤其對于今天的讀者。因此雖然王建筆下的宮女怨而不怒,輕微的怨尤也是對傳人而發,但這首詩的讀者仍然會在為宮女一慟的同時,激起對封建帝王的無窮憤慨。
上一篇:《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懷良人·唐·葛鴉兒》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