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塞下秋來風景異①,衡陽雁去無留意②。四面邊聲連
角起③。千嶂里④,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
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⑤!羌管悠悠霜滿地⑥。人
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釋】 ①塞下:泛指邊境要塞,此處指作者當時戍守的西北邊境。②衡陽:今湖南衡陽市,相傳雁飛至此不再往南,舊城南有回雁峰。③邊聲: 邊地特有的凄涼悲壯之聲。李陵 《答蘇武書》: “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④嶂:像屏障一樣的高險的山峰。⑤燕然: 山名,即今杭愛山 (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東漢竇憲窮追匈奴至此刻石紀功而返。勒: 刻。⑥羌 (qiang)管:羌笛,因出自羌 (古代少數民族)地而得名。
【鑒賞】 宋仁宗寶元元年 (1038),西夏大舉興兵犯邊,宋朝接連損兵折將,丟失數鎮,重鎮延州 (今延安)成為孤城。康定元年 (1040)范仲淹受命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與西夏元昊軍對抗,歷時四載。這首 《漁家傲·秋思》就是這時期的作品。據宋人魏泰 《東軒筆錄》載,范仲淹此時曾作了幾首漁家傲詞,均以 “塞下秋來” 為首句,“頗述邊鎮之勞苦”,但存傳下來的只此一首。這首詞歷來評價甚高,認為以軍旅生活人詞、抒憂國憂時之情,是北宋詞風轉變的開端,為蘇、辛豪放派詞的先驅。
這首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寫景在 “風景異” 上著筆,抒情在 “歸無計”上立意,情景相生,描繪出一幅邊塞秋色蒼涼、戍邊將士勞苦的戰地風光,從而展示了詞人思家與憂國的苦悶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一個 “異”字概括了詞人對邊塞之秋的突出感受。“異”在何處呢?詞人并不急著去描山繪水,而出之以大雁南飛竟毫無留戀之情的側面烘托,這種 “異”并非令人賞心悅目的良辰美景是不言而喻的了。雁尚如此,人何以堪? 這為下闋的征人思歸埋下了伏筆。然而,范仲淹畢竟不是一般的文人騷客可比,他是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且此時身負邊防統帥的重任,他的秋思并非因葉落木凋而引起的單純的 “悲秋”之情,他更關注的是軍事形勢。所以,他聽見的秋聲是 “胡笳互動,牧馬悲鳴”之類的 “邊聲”與軍營中凄厲的號角聲,此起彼伏; 他看見的秋景是崇山峻嶺之中、日暮煙起之時緊閉關門的一座孤城。軍情緊張,戒備森嚴,透露出宋軍的被動處境。可見 “風景異” 的 “異”,不僅是景色不同,更含有令詞人感到驚異的意思。這又為下闋的 “歸無計” 墊了底。
面對蒼涼蕭瑟的景物和孤城緊閉的處境,舉杯消愁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濁酒一杯家萬里”一句,從上闋寫物過渡到下闋寫人,從上闋寫景過渡到下闋寫思。酒僅 “一杯”,而家卻 “萬里”,酒味薄而鄉情濃,極言其鄉關之思之難以排遣。可是,人不同于雁,范仲淹又遠非常人可比,不能像大雁那樣毫無留戀地遠走高飛。“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警句,它道出了詞人欲歸而不能歸的矛盾心情。他還沒能像東漢大將竇憲那樣掃清邊塵,建功立業,當然也就“有家難歸” 了。詞人在這種矛盾、苦悶的心境中思緒萬千、深夜不眠,聽著聲聲羌笛,看著滿地秋霜,不免浩然長嘆: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這是何等沉重的心情,為了“勒石燕然”,保家衛國,邊防將士們又付出了何等沉重的代價。雖久戍思歸而無怨尤之意,雖苦悶而無消沉之嫌,詞情既真實而又不失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志士本色。取景蒼涼而詞旨豪壯,正是這首詞的藝術魅力所在,顯示了范仲淹文學家的才能,政治家的膽識與邊防統帥獨有的生活體驗。
文章作者:張隆高
上一篇:愛國詩詞《高啟·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李夢陽·秋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