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陳與義·牡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①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②
【注釋】 ①伊洛: 伊河、洛河,在洛陽附近,常代指洛陽。②青墩:一名青鎮,今屬浙江桐鄉。龍鐘: 此為衰老之態。
【鑒賞】 這首詩是陳與義的絕句名篇,作于紹興六年 (1136) 的春天。上年六月,詩人以病請求免官,得除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他便離開朝廷,移居青墩。其時,正值牡丹盛開。詩人家鄉洛陽的牡丹,有“天下第一”的美譽。在這遠離家鄉的青墩溪畔,詩人又看到了這國色天香的牡丹,不覺勾起一腔思家之愁、國破之恨,于是他以“牡丹” 為媒介,傳達出深沉而滯重的心曲。
起首兩句“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意謂自從女真族統治的金朝軍隊侵入漢族統治的宋朝以來,詩人便逃離家鄉,漂泊江湖,在有家不得歸的困苦境地中已經生活了十年。“十年” 是實寫,金兵攻破汴京 (今河南開封)時,為靖康元年 (1126),到詩人寫此詩的紹興六年,已整整過去了十年。而在這顛沛流離的十年之中,詩人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回到自己那可親可愛的故鄉。伊河、洛河皆在洛陽附近,《國語·周語》云: “昔伊洛竭而夏亡。” 可見,詩人用 “伊洛”二字,不僅意在盼望回到故鄉洛陽,而且還暗寓著亡國的隱痛和光復故國的心愿。“路漫漫”一詞,最早屈原在 《離騷》中用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指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不可磨滅。其后岑參在《逢入京使》詩中寫道: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很顯然,陳與義的這首詩正是以岑參詩為藍本,抒寫北望故鄉,長路漫漫的懷鄉愁緒; 當然也可理解為暗用屈賦,寄寓了艱苦探索、志在恢復的不滅信念。
三四兩句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詩人為自己勾勒了一幅素描自畫像: 在東風拂旭的青墩溪畔,一位老態龍鐘的客人,正在獨自觀賞著一叢牡丹。他的神情是那樣的安詳,又是那樣的凝重,似乎大千世界的紛紛擾擾已全然被他置之度外,又似乎國恨家愁一齊涌上心頭,凝聚在他注視牡丹的目光之中。“龍鐘”雖然也來自岑參詩,但無疑是陳與義自己身體狀況、精神狀態的寫照。由于長期奔波不定生活的折磨,詩人體衰多病,早已感到力不從心,曾多次向朝廷告退,方得以在青墩溪畔賦閑客居,也才有獨賞牡丹的閑情逸致。但這看似閑情有致的畫面,其實是詩人極為悲苦心境的投影。詩人此時孤苦零丁,體衰多病,空有報國之志而無報國之力; 企圖超然特達,置身物外,而國恨家愁又無時無刻不在心際縈繞,使他難以忘情釋懷。“獨立” 一詞來源于杜詩《縛雞行》: “雞蟲得失不了時,獨立寒江倚山閣。”詩人與杜甫古今同慨,看似曠達超脫,其實不能忘情,于是他強壓悲痛,把家國之恨、身世之感全都傾注在青墩溪畔的牡丹上。牡丹無語,豈解人意?它不能將詩人的心聲傳達回遙遠的故鄉洛陽,詩人只有在東風中黯然神傷。
這首小詩作于詩人逝世前兩年,標志詩人晚年的詩風已由雄渾悲壯而轉為沉著平淡,其“用意深隱,不露鱗角” (胡穉《簡齋詩箋又敘》),體現出一種爐火純青之美。
文章作者:詹杭倫
上一篇:愛國詩詞《文徵明·滿江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鄧拓·獄中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