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世碩
夜宿臨洺驛
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悲風吼,臨洺驛口,黃葉中原走。
陳維崧
前人評陳維崧詞,謂之氣魄絕大,筆力遒勁,缺點是失于粗率,一發無余。然而,這首詞卻既有氣勢,又含蓄蘊藉,意在筆墨之外。
這首詞作于康熙七年(1668)秋作者自北京南游開封、洛陽的旅途中。臨洺驛,臨洺關驛站。臨洺關在今河北永年縣。
詞的上片寫詞人夜宿臨洺驛所見景色。"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這是遠眺。太行山綿亙于臨洺驛西面,遠遠望去,只見一列參差不齊的山峰。因為是在夜間晴空里,所以猶如墨黑的發髻,又如點點褐色的蝌蚪。這景象是開闊的,也是朦朧的。"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這是近景。詞人將視線收攏到近處:驛外田間是一片稗花,稗花上凝結著一層厚厚的白霜。詞人的心情自然也隨之變得凝重、凄冷。
下片第一句是因其地而憶其史:"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這是就上片第一句的景象而發。太行山脈綿亙之處,正是戰國時代的趙、魏、燕、韓四國之地。正象太行山脈一列參差不一的峰頭歷歷可見,趙、魏、燕、韓的興亡盛衰之跡也歷歷可憶,令人歌泣。然而,詞人并沒有由此進入抒情寫懷,卻從緬懷歷史的思緒中回歸到眼前的景象:"悲風吼,臨洺驛口,黃葉中原走。"這是寫眼前的自然景象,一幅蕭條、零落的景象。這自然是與上片的"稗花盈畝"句相呼應。如果說那一片被嚴霜凍枯的稗花,讓入感到的是凄冷,那么這里被寒風吹得飄然遠揚的黃葉,就更讓人感受到一種飄泊無依的悲哀。
這首短調僅只四句,除了"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一句,其余三句全是寫自然景象。即使是這緬懷歷史的一句,也只是說"堪回首",引而未發。可以說,此短調通首沒有明白地顯露詞人的主觀情態,更沒有吐露個人的心曲。它仿佛是一首記游詞。然而,我們細心地品味一下就可以覺察到,詞中攝入的遠近景象,連同那緬懷歷史的一句,個中正曲折地反映了詞人夜宿臨洺驛的心境。詞人幼遭國變,家世敗落,中年入北京,多年郁郁不得志,在百無聊賴中,沖風履霜,驢背南游,心情十分凄涼。詞中上下兩片都攝取遠、近兩種意象,近景中的稗花、黃葉,都兼有自喻之意,"黃葉中原走"一句,更明顯地寄寓著個人身世之悲哀。遠景,無論是綿亙不斷的太行山脈,還是遙遠的古國趙魏燕韓,都寄寓著天地悠悠之意,以此來烘托個人的失意、落寞之感。所以說,這首短調,不是單純的記游詞,也不是懷古詞,而是借助自然景象,來表達詞人失志飄泊家國興亡的失落感。
上一篇:張璋《點絳唇》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劉明今《燕京感懷》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