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岳飛·滿江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
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
等閑①、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②,猶未
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③。壯
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
山河,朝天闕④。
【注釋】 ①等閑:輕易,隨便。②靖康恥:指宋欽宗靖康二年京師和中原淪陷,徽、欽二帝被金人俘虜一事。③賀蘭山: 在寧夏西北,一說為今河北磁縣之賀蘭山。④天闕:宮殿前的樓觀,此指朝廷、皇帝。
【鑒賞】 這是一首表現復仇御侮、英雄壯志的千古絕唱。時當國土淪亡,矢志報國的民族英雄心中一股悲怒之情難以抑制,憑闌遠望,面對被金人占去的大片故國河山,早已怒不可遏,頭發直豎,把帽子都沖起來了。“怒發沖冠” 一語源出司馬遷《史記》,藺相如面對暴秦的強橫,“怒發上沖冠”。陶淵明 《詠荊軻》也說: “雄發指危冠。” 沖冠之怒,不是一般的怒,這里是岳飛以民族國家危亡為生命的幾乎全部意義的外在化表現。“瀟瀟雨歇”更增壯懷,以復仇者的凜然大義,融合大英雄的發憤圖強,作者禁不住情系四海而仰天長嘯! 一怒一壯,為全詞定下一個氣吞山河的總基調。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紹興四年(1134),岳飛三十歲,時值收復襄陽六州前后,岳家軍事業蒸蒸日上,他對未來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和美好的憧憬。而登樓遙望,在對金人的憤怒中又生出若干感嘆。回首往昔,數十年抗戰,艱危險絕,塵滿征衣,功名所值幾何; 八千里轉戰,晝夜兼程,追云逐月,前路正未可期。為了實現滅金復國的功業理想,作者諄諄告誡: 千萬別讓寶貴青春年華虛度,空留下枉然的悲切與愧悔。“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以英雄志出誠摯語,成為千古而下激勵功業理想的名句。
全詞上闋從大處著眼抒寫作者珍惜年華,渴望及時為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下闋則抒寫詞人志欲報仇雪恥的愛國激情,以及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必勝信念。北宋靖康年間,金人攻陷汴京,俘虜徽宗、欽宗父子北去。而今,大宋遭受的奇恥大辱猶未洗雪,臣民復仇御侮的壯志何時熄滅? 自 “駕長車” 以下,全用想象之詞,直截了當,毫無諱飾地一氣道出具有錚錚鐵骨的詞人心中的志向。“賀蘭山”與下文 “匈奴”在宋詞中均慣用于泛指北方。一旦駕戰車長驅直入,踏破雄關險塞,報得大恨深仇,即要食其肉而飲其血,抒發壯志,笑語豪情。那時,舊疆恢復,天朝一統,國家山河煥然一新,群臣拜舞闕下,山呼萬歲,該是多么宏偉莊嚴、令人意氣風發的場景!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里道出的不僅是岳飛個人的愿望,也是全國人民的期待,是民族的心聲。
岳飛是軍人,以鐵血壯懷作詞,起得壯烈,收得莊嚴,充滿愛國主義的激情壯采,使這首詞具有巨大魅力的,無疑正是那充沛洋溢的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全詞以氣概勝,以豪情勝,如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千載后讀之,凜凜有生氣焉。”在語言運用上,樸實粗獷,時以景物點綴意境,如 “八千里路云和月”,豪氣中便頓見情致,使人詠味無窮。作為詞,岳飛也很注重格律運用,它與古樂曲相配,全押仄聲韻,音調高亢,悲壯豪邁,余音繞梁,具有雄大浩瀚的氣勢,感染力極強。歷代以來,這首詞以其愛國主義豪情,激蕩著民族御侮的熱血壯志,直到現代史上的抗日戰爭,仍起過一定的鼓舞作用。
本世紀初,曾有人根據詞中某些地名,認定是明代中葉抗擊瓦剌的王越偽托岳飛之名而作。然而,我們細審詞意,如此闊大的浩然正氣,是只有岳飛這樣的民族英雄才可與倫比的。
文章作者:韓云波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毅·梅嶺三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文徵明·滿江紅》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