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黃煥中·秋興八首用杜工部原韻·其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空言徒議總無功,權利紛紛醉夢中。
遍地有人悲夜月,長天作客悵秋風。
未諳國事心難白,話到瓜分淚亦紅。①
寰海哀鴻淪浩劫,中華愧煞主人翁。②
【注釋】 ①諳(an):熟悉、了解。②寰海:大地、海內。哀鴻: 喻指流離失所的老百姓。
【鑒賞】 在中國近代史上,少數民族的詩人并不多見,而黃煥中這位壯族詩人卻引人注目。讀其 《天涯亭吟草》,深感他憂民憂國的悲憤情懷。1883年底,作者在越北抗法前線,對妥協投降的李鴻章輩非常憤慨,與世同憂之悲憤震蕩胸懷,便寫下這組 《秋興》七律詩,激郁沉雄,最為感人。
首聯,以夾敘夾議的表現手法落筆,義憤填膺地指責清廷要員和滿朝文武,面對張牙舞爪的法侵略軍,得到越南飛報北京的求援急信,卻畏首畏尾,議論紛紜。上句中的 “空言”與 “徒議”雖是同義并舉,但在用語上不僅無重復之感,反而襯托出深厚的意境,描述出生動的形象。一群統治者七嘴八舌、畏敵如虎的丑態也便展現在讀者面前。“總無功”三字,筆力千鈞,“一切事情肯定辦不成”的議論,鏗鏘有聲。下句中 “紛紛”一詞,既點染出統治階級為爭權奪利而演出勾心斗角的丑劇,又起到承接 “空言徒議”而轉敘出醉生夢死具體行為的烘托作用。可見這一聯在構思上是以 “言” 和 “行”作對比,全面揭露了清王朝妥協茍安的真面目,表達了詩人的憤慨,總領全詩。
頷聯,從舉目望京華移視野于身邊,由遠及近,詩筆頓轉,落墨蒼涼,低回詠嘆。詩人通過對越北抗法前線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戰地氣氛,抒發了憂國憂民之情和無所作為的抑郁之感。關外的黑旗軍將士,日夜盼望著朝廷南來的援軍,生怕當局誤國,徒托空言。因而在肅殺凄清的月夜,到處都聽見人們對戰爭形勢的憂嘆。于是詩人百感交集,懷著杜甫 “萬里悲秋常作客” 的同樣心情反躬自問。這里 “悲夜月”,顯然化用杜甫“中天月色好誰看” 句而取其意,一個 “悲”字,包羅著多么豐富的憂國情思!“悵秋風”,既蘊含著詩人憂世憂民的惆悵,也流露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這一聯對仗工巧,有色有聲,把眼前景與胸中情交相聯結,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從側面渲染出詩人壯懷激烈的情懷。
頸聯,抒情敘事。作者在另一首詩中,曾表達了 “同心咸望凱歌班,愿將光復舊河山” 的急切心情; 但援軍遲遲未到,而敵人又虎視眈眈,怎不使前線將士憂心如焚呢? 因此,詩人每當與周圍同胞談起越南的淪亡和即將進犯我領土的瓜分慘禍時,他悲痛的淚水都仿佛被血染紅了一樣。“心難白” 三字,語意雙關,既寫詩人對朝廷和戰舉棋不定的動向不理解不明白,又抒發了難以提出應當援越抗法、保家衛國建議的苦悶心情。“淚亦紅”,是用夸張手法,說憂國之痛,已達到淚干血滴的程度。這一聯,感情色彩強烈,詩的意境深沉,具有婉轉低回、反復詠嘆的感染力。
尾聯,承上婉轉低回的筆調,翻卷躍起蓄勢已足的滾滾議論波濤,噴吐而發,總收全詩。綰結氣勢磅礴,煉字遣詞,鏗鏘有聲,說服力強。“寰海哀鴻淪浩劫”,原因便在于空言徒議,權利紛爭而沉湎醉夢,不派援軍“主人翁” 失責,何止愧煞! 首尾相應,倍增詩意余韻。
這首七律,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使情因景而濃,景由情而顯,議論由事中發,便覺理足不空,讀來深感跌宕有致,氣勢沉雄。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波瀾,起伏于字里行間,感時刺政的憤慨,也曲折地躍然紙上。
文章作者:萬寒俠
上一篇:愛國詩詞《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鮑照·擬古·八首·其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