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 但余鐘磬音。
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縣虞山北麓。此詩是常建題在破山寺后面禪院里的。
出家人看破紅塵,修身養(yǎng)性,萬念俱滅。這破山寺,也建在人跡罕到的山林之中。因此,這首詩上半首四句,便首先著意刻劃破山寺的環(huán)境。作者的描述方法是以自己進寺院入禪房為線索的。“清晨入古寺”是說自己這一天起了個大早,趕到了這虞山北麓的古寺之內(nèi)。“古寺”兩字,突出了寺院年代的古老。也許詩人是久仰寺院的大名,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來到這古老的寺院的吧,那時候,剛剛升起的太陽掛在寺院周圍高高的樹林的梢頭。當然,陽光也灑進了寺院,寂靜的寺院開始有了生命的活動。這開頭兩句,刻劃的是寺院周圍的環(huán)境,登堂猶未入室,詩是題在寺后的禪院里的,因此詩人的筆觸隨著詩人的行進而作進一步的描寫:“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兩句,贏得后代不少人們的贊賞。原來從佛殿往后面禪房的通道是 一條兩旁長滿了修竹的小徑,這條小徑向前伸展,一直到了一個幽靜的去處,這就是破山寺后面的禪房。“禪房”,也稱“寮房”,是僧侶們的住所。這里和前面佛殿里的景象又大不相同了,前面的佛殿里,通常是顯得森嚴肅穆,香煙繚繞;而僧侶們的生活處所,卻是由一條夾竹小徑連接著的花木叢中。一個“深”字,道出了禪房周圍的花木之多。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對于在此修身養(yǎng)性的出家人來說真是太合適了,真是可以“忘卻世間煩惱事,修得來世正果身。”
五、六句“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說的是如此美麗的景色對于人們心情的影響。“悅”和“空”都是動詞。“山光悅鳥性”是說山光使得鳥兒性情怡悅。鳥兒本來是沒有性情理智的動物,但是山上美麗的景色是它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它們在禪房四周的花木叢里唱個不停,在詩人看來,仿佛他們也具備了性情理智一樣,感到十分快樂。應該說,寫鳥兒的快樂,實際上是表達了詩人心情的快樂。“潭影空人心”,是說禪房周圍還有深潭,水波蕩漾,清澈見底,看了以后,能把人們心中的種種雜念,種種是非之心,都洗刷干凈,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空”的了。從這兩句的關系來看,寫山光對于鳥性的陶冶,實際上是為了突出潭影對于人心的影響;其目的是為了說明山光水色對于人們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因此,前一句是賓,后一句才是主。明白了這個關系,對這首詩的理解也許會更深刻一點。
最后兩句“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是在這畫面的描寫上再添上一點聲響的效果。“萬籟”指一切聲響。這里是說,一切在這時都寂靜了,只剩下了鐘、磬的聲音。鐘、磬是寺院中僧侶們誦經(jīng)、供齋時的信號。發(fā)動用鐘,止歇用磬。最后從聲響效果上來描寫,可以使人得到余音繚繞,回味無窮的感覺。我們讀者也仿佛耳邊還在回旋洪鐘的余音呢。
人們常說,寫作,需要激情。而詩歌更是如此。詩人往往是容易激動的,沒有對于客觀事物深切的感受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是寫不出一首好詩來的。當然,這種激情有各種不同的表達形式,有的寫得熱情澎湃,使人讀了熱血沸騰,有的卻象熔巖在地下奔騰,地火在地下運行,而表面上卻恬淡寧靜,這種激情應該說是內(nèi)向的,深沉的,其感人的力量一點也不比直露的激情差,有時候卻反而耐人尋味。這首《題破山寺后禪院》就是這樣,表面上似乎詩人已經(jīng)進入了“無我”的世界,也要學禪參定起來,那有一點兒激情?其實,仔細揣摹的話,詩里充滿著對禪院周圍景色的熱愛和對僧侶們清凈生活的向往,沒有這點兒激情,是寫不出好詩來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里就常建的創(chuàng)作下過評語:“建屬思既精,詞亦警絕,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旨遠典僻,能論意表,可謂一倡而三嘆矣。”他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卻達到了同樣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感人力量,這不能不說是常建在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
上一篇:《陌上桑·魏·曹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飲中八仙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