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jīng)過。②
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③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④
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⑤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⑥
【注釋】 ①擬詠懷:庾信所作 《擬詠懷》共二十七首,是作者流落北周時的作品,多為憶喪亂、感傷身世、抒發(fā)故國情思之作。擬,模擬、模仿,即借昔人的 “詠懷”題目來抒懷。此首及其二十六,選自 《庾子山集》。②榆關: 古時關名,在陜西榆林東。漢使:漢廷的使者。③胡笳、羌笛: 西北少數(shù)民族樂器。④纖腰: 細腰。減束素: 比喻腰之瘦削。減,損。束素,一束白絹。損: 壞,此指哭壞。橫波: 指眼睛。⑤恨心: 充滿離恨的心緒。⑥“枯木”二句: “枯木填海”出自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 “發(fā)鳩之山,有鳥焉,名曰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于堙東海。”“青山望斷河” 出自 《水經(jīng)注·河水》注:“華、岳本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蕩腳踏,開而為兩。” 聞人倓說:“‘望斷河’ 者,仍望其(指華、岳二山)合” (《古詩箋》)。
【鑒賞】 北周代魏后,庾信被封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義城縣侯。但高爵顯位并沒有給這位國家喪亡、長期羈留異國的年老詩人帶來片刻的安適與歡樂。他念念不忘故國和人民,不忘擺脫亡國 “楚囚” 的命運。他明知南返故國如同上“星漢”、登“蓬萊”一樣的渺茫,仍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盼望著、希冀著。他在痛苦的鄉(xiāng)關之思的煎熬中打發(fā)光陰,并寫下了這寄托鄉(xiāng)關之思的詩作。
詩的開頭,便形象地寫出了自己羈留北國的難堪處境和懷念家鄉(xiāng)的痛苦心情。他長期強留北國,無返鄉(xiāng)的自由,地處絕塞 (“榆關”),又無南人 (“漢使”) 的到來,致使音訊斷絕,自己精神上的一點慰藉,也無從滿足。詩中“斷”、“絕”二字,準確地表達了他此時、此地失望、惆悵、哀怨的心情。鄉(xiāng)愁無法排遣,“胡笳曲”、“羌笛歌”傳來,只能使人愁緒倍增,催人“落淚”,令人“斷腸”。此兩句真切道出了思鄉(xiāng)中的 “遠托異國”之人的共同感受。
繼之四句,詩人又以閨中思婦自況,進一步抒發(fā)了思念故國的痛苦和憂傷。作者借助于具體形象進行表述: 本因 “恨心”而瘦損(“纖腰”) 的思婦,更因新的“恨心”而愈加瘦削 (“減束素”),并且也因這曠久的別離而哭壞了一雙美目。接下來的兩句,又以思婦口吻,道出了盼望“會合”心情的殷切(“恨心終不歇”)與焦急(“紅顏復無多”)。此種寫法,較之于感情的直接抒發(fā),不惟新穎、形象,而且蘊藉深切。
詩末兩句運用神話,表達了至死不忘返回故國的愿望。精衛(wèi)填平大海、巨靈合攏華、岳 (皆喻梁朝的復國和天下太平),這雖是絕不可能的,但他還是要“期”、要 “望”。這,正是其對故國一片 “癡情”的體現(xiàn)。
杜甫稱庾信晚年詩作 “清新”、“老成”,此首即是一證。它語言平實,明白易懂;運用典故,貼切恰當;講求格律,卻不平板。全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的故國之思。詩中以思婦自況,學習屈原 (屈原在 《離騷》中將自己與楚王的關系喻之為婚姻關系),而又有所發(fā)展,體現(xiàn)了 “述感則方比抽新” (明·陳祚明語)的特點。
文章作者:鮑延毅
上一篇:愛國詩詞《林則徐·程玉樵方伯德潤餞予于蘭州,藩廨之若己有園,次韻奉謝·其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黃煥中·秋興八首用杜工部原韻·其七》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