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蔡鍔·軍中雜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蜀道崎嶇也可行,人心艱險最難平。
揮刀殺賊男兒事,指日觀兵白帝城。①
絕壁荒山二月寒,風尖如刃月如丸。
軍中夜半披衣起,熱血填胸睡不安。
【注釋】 ①指日: 即指日可待之意。觀兵: 見《左傳·襄公十一年》:“觀兵于南門。”觀,示之意。
【鑒賞】 這是護國之役時蔡鍔在四川納溪大洲驛所吟成的詩章,別本或題作“軍中偶書二首”,現據《蔡松坡先生遺集》移錄。第一首用蜀道之險襯托袁世凱、唐繼堯們居心更險,決心高張義旗,為國殺賊,流轉中自含沉毅。指日,是指日可待的省語,說的是討伐國賊,會師白帝城已經為期不遠了。全句是對“揮刀殺賊男兒事”一語的坐實。值得注意的是此詩始終在 “險”字上用墨,原來軍力懸殊,是為第一層險。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獨立,通電護國討袁,由蔡鍔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進軍四川,再圖湘鄂; 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直指廣西,進圖粵贛; 唐繼堯充任第三軍總司令,留守云南。號稱三路大軍,實際上僅二萬一千人,而蔡鍔所部的全部人馬不過三千。可是,當時駐防川南的擁袁精銳部隊就有四個師,袁世凱派出的增援部隊共計八萬二千人。第二層險是經費短絀。仗打起來,軍費開支決不是小數目可以敷衍的,更何況滇黔一帶歷來是貧困地區,經濟并不發達。當時情況緊急到不得不組建護國軍籌餉局,于1916年初春任命李烈鈞為總辦,總承其事。第三層險是相持不下,“戰友”拆臺。1916年2月,川軍第二師師長宣布反袁獨立,率所部五千人馬同蔡鍔部隊匯合,與川南四個師約二萬人決戰于納溪、瀘州一帶,這場著名的敘瀘之戰打了四十多天,尤以棉花坡戰斗最為激烈。蔡鍔身先士卒,親赴納溪前線指揮,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多次急電昆明,請求唐繼堯支援。殊不知唐繼堯名曰護國,實在保存實力,霸占云南,來了個半途拆伙,結果,眼睜睜讓敵軍給跑掉了。第四層險是病魔纏身,由于軍務操勞,蔡鍔的喉疾當時已經不輕了。明乎此,那么,詩首言蜀道艱險,再說人心更險,繼而講男兒當犯險殺賊,最后表明戰勝艱險的決心和信心,就不是泛泛之辭了。如此運筆使事,亦詩亦史,自然非言大而夸者所可同日而語的。第二首于 “寒”“熱”對照中展示內心情愫,以自然清新為特點。一、二句扣住時令上的 “二月”、時刻上的 “夜半”,總寫春寒料峭的感覺,抓住 “尖如刃” 的風,小而圓 “如丸” 的月來置境設色,很有特點。由于這兩句墊得生動具體,所以,經過第三句的轉折,結句 “熱血填胸睡不安”就把一位劬勞為國熱血如沸的愛國者給烘托出來了。為什么 “睡不安” 呢?聯系到歷史上的那場護國之役,聯系到蔡松坡那短暫而又耀眼的一生,人們不能不想得很多很多……
文章作者:蒲健夫
上一篇:愛國詩詞《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葉挺·憑崖立馬君試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