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程恩澤·大雪望嶧山湖》原文賞析
清極一湖水,雪來改其色。四面白皚皚,但覺波影黑。平極一湖水,雪來使之高。琉璃突中心,不關風起濤。一繩南雁拍波急,驚起老魚沙上立。片帆渺渺何處投?已裹煙云萬重濕。
嶧山湖在山東鄒縣境,今已湮。這是一首寫景之作,描寫望中所見湖上雪景,意境空闊,動靜相生,充滿詩情畫意。
遠望湖上,訴諸視覺的首先是顏色的改變,首四句即圍繞“色”字著筆。晴朗之日,湖水清澈,表里晶瑩,大雪飛來,水色頓改,在四面皚皚白雪之中,只見一片幽黑的波光。詩人善于進行顏色的調配,以平時的明澈對比雪中的濃重,以四面白雪的皎潔映襯中間水色的幽黑,在對比映襯之中,波影之“黑”便突出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強調平時的清“極”,正可見顏色改變之大,著一“覺”字,則標明“波影黑”只是雪中的特殊感覺。淡淡幾筆,將湖上獨特的雪景,寫得歷歷在目。
“平極一湖水”四句變換角度,轉入對“高”的描寫。湖水平時與岸相齊,大雪飛來,湖面在仿佛變高。這“高”,當然不排斥雪入湖中的因素,但主要是雪中遠望形成的錯覺。無邊白雪中鑲嵌一片深黑的湖水,淺色托深色,遠遠望去,仿佛中間高出四面。因向日之平“極”,使這種錯覺更容易形成。平時,湖面也有高出湖岸之時,那是因為“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現在,與大風掀起波濤無關,只因大雪,深黑的湖水就像一大塊琉璃凸現在皚皚白雪的環抱之中。歐陽修《采桑子》詞詠潁州西湖,有“無風水面琉璃滑”之語,此處亦以“琉璃”狀雪中湖面,顯出湖水雖無向日之澄碧,仍不失晶瑩之美,而無風方覺水如琉璃,這又正與“不關風起濤”句吻合。
詩寫到這里,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靜謐的畫面,一個安恬的雪中世界。“一繩南雁”的飛入,劃破了畫面的寧靜,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雁飛狀如“一繩”,顯示是遠望所見,用“一繩”形容雁行,使人殊覺新鮮。群雁南飛,一會兒高入云天,一會兒急速地掠過水面。雪中南歸,實屬太遲,故不能不“急”;由于拍波之“急”,使湖中老魚受驚而蹦上沙灘。“急”字在此,有承上啟下之妙。“立”字則狀出老魚在沙灘上撲楞楞亂跳、時或直立的生動形象。在湖天之間點綴一行歸雁,在沙灘之上勾出幾條老魚,使湖上雪景更加充滿詩情畫意。
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上,詩人并未止筆,他還要引入孤帆,涂上最令人神往牽人遐思的一筆:“片帆渺渺何處投?已裹煙云萬重濕。”湖面空闊,煙云浩渺,孤帆一片,裹著輕煙,裹著薄靄,裹著雪花,投向何處?“渺渺”使人想到湖面的空遠迷茫,“裹”則狀出煙云籠罩湖面、籠罩孤帆之景。帆之“濕”非望中所能見,它是詩人從帆影凝重不動之中,從帆為煙籠雪裹之中推想出來的。有此“濕”字,便見出動中之靜。“濕”而冠以“萬重”,帆影的凝重不動之態和煙云籠罩的迷茫之感,得到了強化。在片帆渺渺、不知投向何處的迷惘之中,似乎也溶進了詩人的一絲鄉愁。
詩作描寫湖上雪景,觀察入微,獨有所得。“但覺波影黑”,“琉璃突中心”,雁飛如繩,孤帆濕重,這一切詩人沒有通過細致觀察、潛心默會是寫不出來的。詩人精通書畫,這里與其說是在寫詩,還不如說是在作畫。他著意于顏色的調配,以白襯黑,以平時對比雪中。他更在畫面的動與靜上大顯身手,首先推出無邊白雪、一片琉璃的恬靜畫面,次由靜及動,引入長空征雁,沙上老魚,將整個畫面點活,最后,煙籠雪裹,帆濕萬重,渺渺孤帆實動而看似不動,動中有靜,意境深邃,復歸靜謐。全詩就像一幅在雪中湖上點綴著歸雁孤帆的水墨畫,韻味深長,美不勝收。
上一篇:古詩《謝榛·夜話李孺長書屋因懷其尊君左納言》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錢謙益·天都瀑布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