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翌鳳·虞美人》原文賞析
丁巳春盡
前年黃鶴樓邊路,香絮飛無數。去年無賴又長沙,爭似辭巢燕子、啄殘花。
今年落拓清瀏道,鬢發垂垂老。送春三度立斜陽,依舊綠波芳草、是他鄉。
這首詞作于嘉慶二年(1797)暮春。詞的中心思想較明白: 慨嘆人生奔波、年華易老和思鄉懷歸。上片追憶“前年”和“去年”的經歷,下片描寫“今年”的經歷,布局工穩,脈絡清晰。
“前年黃鶴樓邊路,香絮飛無數。”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市蛇山,據說始建于三國時代,后來屢毀屢建。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歌頌它的詩篇,使黃鶴樓的美名千古流傳。因此,作者筆下的“黃鶴樓”,即當時武昌城的象征。香絮,柳絮的美稱,它是成熟的柳樹種子,外面有白色的絨毛,故又名“柳綿”。每年農歷的二、三月份,無數朵潔白的柳絮便輕輕飏飏地隨風飄蕩。庾信《春賦》云: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這兩句詞用形象的詩歌語言表明前年的暮春時節作者從武昌經過。接著回憶去年: “去年無賴又長沙,爭似辭巢燕子、啄殘花。”“無賴”即無可奈何,說明作者頻繁遷徙并非情愿,而是為生計所迫,無可奈何。“爭似”,怎似。作者不禁埋怨道: 我怎么象暮春時節離開鳥巢去啄殘花的燕子那樣,不停地忙忙碌碌?劉禹錫《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詩云:“驚禽一辭巢,棲息無少安。”作者把自己同 “辭巢燕子”相比,正是為了突出“棲息無少安”的生活經歷。用“殘花”表示暮春,同用“香絮”表示暮春是同一手法,即運用某一季節色彩很強的植物來暗示當時的季節,其效果是使詞的語言更加含蓄凝煉,富于形象性。
下片首二句轉入寫今年的經歷:“今年落拓清瀏道,鬢發垂垂老。”落拓,意謂窮困失意。白居易詩云:“問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萊,地寒命且落,徒抱王佐才。” (《 效陶潛體》)作者言外有懷才不遇之意。清瀏道,似指湖南瀏陽一帶。據《明清江蘇文人年表》(張慧劍編著)記載,嘉慶二年,“長洲吳翌鳳掌教瀏陽書院,作《半畝天記》 。” 因此,“落拓清瀏道”即指作者當時赴瀏陽書院時的心情。從前年的懷鄉思親,到去年的厭煩、埋怨,再到今年的窮困失意,作者非常清晰地勾畫出三年來自己心緒日壞的發展軌跡。當時作者雖然剛過不惑之年,但長年旅途奔波,郁郁寡歡,使他的雙鬢過早地染上了白發。這一生理上的變化又激發起作者心理上更深沉的感傷,流露出老景凄涼、來日無多的悲嘆。
“送春三度立斜陽,依舊綠波芳草、是他鄉。” “送春”,與“香絮飛無數”、“辭巢燕子、啄殘花”相呼應;“三度”,與“前年”、“去年”、“今年”相呼應。“立斜陽”,即是作者“今年”送春時的神態,也可看作作者“三度送春”時的共同神態:作者身處異鄉,在夕陽的余暉中悄然獨立,目送著金烏西沉,不禁想到故園的春天。末句“依舊綠波芳草、是他鄉”,既概括了三度送春的特定場景,又回復到“今年”的情景; 在寫景的同時,表現了游子思歸的惆悵。“綠波芳草”,固然很美,但卻身在異鄉,垂垂老矣,詞人能不傷感?
上一篇:《屈大均·虞美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邵亨貞·虞美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