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十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①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②
【注釋】 ①玉馬鞭:用玉裝飾的馬鞭。瓊筵:精美的筵席。瓊,本指美玉,泛指精美的東西。②日邊: 猶指天邊,極遠的地方,偏僻的地方。日也象征帝王,日邊也比喻京都附近。
【鑒賞】 這首詩是至德二年 (757),李白在永王李璘軍幕中所作組詩十一首的最末一首。天寶十五年 (756) 安史叛軍攻陷潼關,玄宗逃往四川,途中下詔命第十六子李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采訪使,江陵郡大都督。同年十二月,璘率舟師順江東下,途經九江時,多次派人征召隱居廬山的李白。李白當時對統治集團內部復雜矛盾缺乏了解,沒有看出李璘的割據陰謀,以為李璘大軍東下,至少可以保有南方,以圖恢復,自己也可 “奮其智能”力挽狂瀾,立功報國,因而應召隨李璘東巡。此詩即東巡中的抒懷之作,抒發了他掃蕩叛軍、廓清海宇、報效國家的英雄襟懷。
要平叛必須得有軍權,“玉馬鞭”是軍權的象征,向君王借用“玉馬鞭”是李白應召的原因。“試借” 巧妙地表明,詩人對權力本身并不稀罕,不要求賜予,不需要占有,只是借用,一旦“掃靜胡塵”即歸還。末尾的 “到日邊”與此相印證。借到軍權李白就可施展其智慧和才能,“指揮戎虜坐瓊筵”是具有何等雄才大智的英雄形象啊! 能在戰場自如地指揮軍隊打勝仗,已不失為高明將帥,坐于瓊筵之上,于觥籌交錯之間,輕松瀟灑、從容不迫地降服叛軍,指揮戎虜,與坐于城樓彈琴退敵的諸葛亮的形象相比,不是一樣高大嗎?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南風” 比喻永王軍隊,“掃胡塵”比喻掃蕩叛軍。面對當時“山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永王東巡歌》其二) 的險惡局勢,詩人力挽狂瀾,揮動玉馬鞭,指揮軍隊以排山倒海之勢,像秋風掃落葉一樣迅速干凈地消滅了叛軍,轉瞬之間四海喧囂的局勢一變而為和平寧靜國泰民安的局面。收復了舊都長安,贏得了戰爭的徹底勝利,完成了統一大業。詩人卻功成不居,不愿出將入相,而要 “功成追魯連”像自己所崇拜的魯仲連那樣隱居 “到日邊”。
詩人飽含政治熱情,把干預現實和追求理想結合起來,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寫得形象飛動異常夸張,但由于真實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燃燒著的熾熱的愛國的情感,讀來毫不感到虛偽和浮夸,而是深受其感染。
文章作者:張靜書
上一篇:愛國詩詞《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蔡鍔·軍中雜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