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謙
【作者介紹】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授御史,后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當時地方遭旱蝗之災,他經過荒村,看到了“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現象,然而“那知官府內,不肯報災傷”。語雖淺近,感慨卻深貫古今。正統十四年(1449),瓦剌部也先入寇,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于謙極諫而不聽。后英宗被俘,京師大震,郕王(即景泰帝)監國,侍講徐有貞主張南遷,謙厲聲曰:“主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郕王從其言。
后英宗回京,奪門復辟,而這時兵權為于謙所掌握,石亨等乃誣謙欲迎外藩,坐以謀逆罪。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英宗之意遂決,乃殺之。故文徵明《讀于肅愍旌功錄有感》云:“未論時宰能生殺,須信天皇自圣明。”
成化初,其子于冕上疏訟冤,得復官賜祭。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持,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天下傳誦。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二十二云:“李廌祭東坡文云:‘皇天后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后追錄坡公制詞中全用之。憲宗朝追錄于少保,亦全用此語,尤確。”
弘治時謚肅愍,后改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奉祀不絕。舒位《于忠肅公祠》云:“留取數椽香火地,讀公前奏淚汍瀾。”楊際昌《國朝詩話》卷一,記于少保祠詩:“錢塘陸云士(次云)‘不將北宋為南宋,翻籍新君返故君’,乃鐵案也。歙縣吳劍宜(荃)拜墓句:‘八方驚土木,一老靖烽煙。’亦佳。”洪亮吉《北江詩話》卷四,記劉大猷《臨安懷古》有云:“地下若逢于少保,南朝天子竟生還。”非翻案而頗警策。
他出巡時是深得民心的好官,臨大變則為一腔熱血的社稷之臣。他并非純詩人,但所作皆自然率真,不加藻飾,一些憂國忘家的詩,也出于性情,不是為了裝點姿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至其平日不以韻語見長,而所作詩篇,類多風格遒上,興象深遠,轉出一時文士之右,亦見其才之無施不可矣。”有《于忠肅集》。
上一篇:《書項王廟壁》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別內》明代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