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與之
煙草凄迷露未晞,一筇伴我立晴暉。
丹楓雖老猶多態,散作漫山野蝶飛。
此詩記游詠景。第二句敘述,交代“我”扶杖駐足于秋陽杲杲之下。“立”字勾勒全篇,明首句為一路山行所見,示下二句為停步四顧所視所想。首句,描繪兼記時間,“煙草凄迷”,眺遠處草樹,披煙裹霧,隱約迷蒙;“露未晞”,察近旁花木,清露未干,時為上午。藝術上,首二句未見特別高明之處,三、四句則忽出奇想,筆觸輕靈,物我一體,橫生情趣。
第二句不說策杖游山,而說“一筇伴我”,伴字使詩行頓生態度。“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攜酒看芝山”,“扶筇不架車”等,句中作為手杖的藜與筇,均是動詞賓語,呈靜態。“一筇伴我”之筇則為施動主體,無生命之物遂有生機意趣,詩行一活。三、四句體物尤新巧。一般情況下,西風吹落楓葉,墜地委泥,意味衰颯。這里卻不,詩用“老”稱凋謝辭樹的楓葉,用“雖”作轉折,言其老而還能表現出新的姿態來:化為野蝶漫山翻飛。由楓聯想到蝶,詩人呼應不同經驗,虛實相融,加大了形象密度,突出了主體物象,從而在此一事物到彼一事物的聯絡與飛翔中,將詩情推向飽滿。
同樣,高手詩人總避免單純作敘述、議論或描寫,寫景物,每托物言情,藏情于景。羅與之立于晴暉之下,喜有一筇相伴,欣看楓蝶漫飛,絕無一絲凋萎零落之感。“丹楓雖老”……,實言“我”年雖老……;丹楓“多態”,實言“我”有豪情;野蝶翻飛之象,其實疊合著“我”游興方濃,正欲縱覽四山,領略泉石云林秀色!主觀感受釀造出寫景之句,“物中有我”,意態情韻俱出。
上一篇:朱繼芳《負薪》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周密《野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