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引俗諺釋密云不雨
作者: 郭蘊斌 【本書體例】
【原文】:
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馬濺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曬麥。
【鑒賞】:
遠在四、五十萬年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我們祖國的這片土地上。直到大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開始分化,私有制和階級逐漸出現。到了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商時代,雖然畜牧業已較為發達,但農業仍舊是主要經濟。以后到了春秋時代,鐵器廣泛應用于農業,后期并出現了牛耕,生產力進一步提高,農業也越發繁榮起來。
大家都知道,氣候的變遷和天氣的變化對農牧業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尚處在蒙昧狀態的上古時代。但是,我們勤勞的祖先在當時就注意到了觀察天氣現象,并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的氣象方面的知識。比如《詩經·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七個月中的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成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物候記載。
古代的農業知識主要是告口授。種田人把他們長期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得到的經驗,加以概括,運用簡練而韻律化的語句口耳相授,以便于記憶傳誦。這就是農諺。農諺對于傳播生產經驗和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知識,是很有實用價值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七月》,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說就是在農諺的基礎上加以演繹,從而形成的一首“擴大”了的農諺。當然誰也知道《七月》的價值,畢竟并非僅僅于此。
在清人杜文瀾所編的《古謠諺》中,《云往東》卻是一首地地道道的上古時代的農諺。從“馬濺泥”、“好曬麥!等字樣中,可以顯然看出它是一首反映我國古代黃河中、下游一帶地區夏季天氣變化的諺語。
北方夏季的天空中,往往會出現陰云密布的情況。那么這種積雨云是否會形成降雨,這就跟風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在夏季陽光強烈的輻射下,由于升溫很快,于是在局部地區短時間內形成了熱高壓。當這種干熱的西風向東流動時,積雨的溫度相對升高,水汽含量自然就會相對減少而形不成降雨現象。這就是所謂“云往東,一場空”的原因。
反之,在東南季風的吹拂下,來自東部海洋的暖濕氣團與冷氣團交鋒,常常形成較大范圍內的連續性降水天氣。因此,“云往西,馬濺泥”,這場雨得下上好一陣子了。
如果北方的冷氣團以極快的速度南移,就會迫使暖氣團急劇抬升。兩種溫差很大的氣團交鋒,就會狂風暴雨大作,雨量可以在瞬息間達到很大,甚至形成災害性天氣。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云往南,水潭潭”的意思。“潭潭”者,因水大而形成深深的水池之謂也。
隨著雨帶的繼續北移,暖氣團逐漸占據了原來冷氣團的位置。這樣,影響我國北方天氣的只是性質單一的暖氣團。在這種暖氣團的控制下,氣溫升高,氣壓降低,雨過天晴。當種田人正在為陰雨連綿,使小麥不能打場而犯愁的時候,他們手搭涼棚向著遠方的天空望去,不禁欣慰地笑了:“云往北”了,“好曬麥”了。
農諺是一種經驗之談。自然并未——實際上也無須——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農諺的作者當然是千千萬萬個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勞動人民。對于天氣變化的規律,他們往往是憑經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實在說,任何經驗——當然也包括農諺——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這篇短文里,我們闡述的重點也不在于要以氣象學的理論高度來嚴密論證云的走向同降雨之間的更為復雜的內在聯系。況且,“天有不測風云”,天氣變化的主客觀條件本來就是多方面的。我們只是想說明,《云往東》這首農諺產生于先秦時代,算到如今已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而直到現在這首農諺仍然“活”在民間,仍然是北方中原地區人民借以看云識天氣的重要經驗依據。這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但已經具有了非常豐富而驗之有效的實踐經驗,并且十分重視這種經驗的不斷總結和傳播;而且也表明了他們至少是已經感性地注意到了外界各種客觀事物——比如云和雨——之間的相互關系。初步認識到某些自然現象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認識并加以利用的。這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此外,從氣象學史的研究方面看,《云往東》這首先秦時代的農諺所具有的史料價值,當然也是必須肯定的。
上一篇:《杕杜》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楊枝》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