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史可法·燕子磯口占》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注釋】 ①燕子磯: 在南京市郊東北觀音山,水邊磯石屹立長江邊,三面懸絕,俯瞰大江,形如飛燕,故而得名。
【鑒賞】 《燕子磯口占》寫于1645年4月10日,距史可法殉國僅十五天,是他為國捐軀前的絕筆。
詩的字面,一讀可知一位游子已到家門口卻不能與母親相見,一種念母而不能見母的心情無以言表,只能淚灑江底。有古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天下兒子深知慈母養育之恩的厚重,然而 “事親以孝聞”的史可法,卻 “來家不面母”。崇幀十七年間 (1644)11月他督兵白洋河時,曾作 《憶母》: “母在江之南,兒在江之北。相逢敘夢中,牽衣喜且哭。” 可見他思母之情深也,見母之心切也,然而他卻至家門也 “不面母”,其悲痛之心真可謂使人腸斷,無奈之情亦可謂愁煞人也。
史可法是一個深懂親情的孝子,更是一個愛國愛民的英雄。大敵當前,他臨死不屈,憤然大呼: “吾頭可斷,身不可辱!”“城亡與亡,我意已決! 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 但揚州百姓生民,不可殺戮!” (見 《明史·史可法傳》) 據史書所載明福王朱由崧稱帝,小人馬士英把持朝政,與阮大鋮狼狽為奸,打擊排擠忠良。左良玉鎮守武昌,擁兵甚眾,傳檄天下,數馬士英八大罪狀,進兵九江,列舟三百余里。馬士英大為驚恐。史可法奉弘光帝手詔,率兵抵御左良玉。4月9日史軍至燕子磯。當時左軍已敗。燕子磯距南京城很近,史可法上疏要求入朝向弘光帝面陳大計,權奸馬士英進讒說史可法將為左良玉的內應。弘光帝昏庸,聽信讒言,傳旨史可法 “北兵南下,卿欲回料理,不必入朝”。當時清兵南下甚近,國勢危急,忠臣良將愛國烈火憤燃,一腔熱血,本想 “面陳大計”以退清軍,保家衛國,無奈小人當道,到了皇宮門前也無法面君。報國無門,痛苦悲傷至極! 只能佇立磯頭 “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全詩僅用二十個字,行文簡練,語言平實。既是對孝子念母近在咫尺而不能面母的悲傷情懷的實寫,又隱含著對忠臣赤子到國門而不能見君王無以報國的憂患意識的抒發。一首短詩,卻飽含著民族英雄無限的念母之情,愛民之意,憂國之心。
文章作者:冉啟蘭
上一篇:愛國詩詞《玄燁·瀚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張治中·狂歌民族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