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與唐宋駢文·謝莊·月賦
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綠苔生閣,芳塵凝榭。悄焉疚懷,不怡中夜。乃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臨濬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于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稱曰: 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昧道懵學,孤奉明恩。臣聞,沉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于東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闕,朏魄示沖。順辰通燭,從星澤風。增華臺室,揚采軒宮。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若夫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凈。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 收妙舞,馳清懸; 去燭房,即月殿; 芳酒登,鳴琴薦。
若乃涼夜自凄,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羈孤遞進。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于是絲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托?訴皓月而長歌。
歌曰: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歌響未終,余景就畢; 滿堂變容,回徨如失。又稱歌曰: “月既沒兮露欲晞,歲方晏兮無與歸。佳期可以還,微霜沾人衣。”
陳王曰: “善!” 乃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復之無斁”。
****
本文選自梁·蕭統《文選》卷十三《賦庚·物色》。
本賦是一篇敘事性的抒情賦。作者虛擬了曹魏時曹植與王粲兩個作家月夜游吟的故事,描寫了君王的夜宴、羈客的愁思和情人念遠的情景。由于此文構思奇特,敘事與抒情融合無間,藝術感染力很強,在六朝賦文中頗有影響。
****
全文有六節文字,分四段——
第一段(1節):桂苑月夜,登臨念遠;
第二段(2節):月懸高空,關注人間;
第三段(3-4節):同樣月色,效果迥異;
第一層(3節):月照君王宮殿,月下陶醉;
第二層(4節):月照游子異鄉,涼夜自凄。
第四段(5-6節):月末歲暮,良人難遇。
第一段:桂苑月夜,登臨念遠
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綠苔生閣,芳塵凝榭。悄焉疚懷,不怡中夜。乃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臨濬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于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
一、詮詞釋句:
陳王與應劉——陳王,指曹植,陳王是他的封號。應劉,指應瑒與劉楨。二人均為曹植之朋友,因死在曹植之先,故稱“初喪”。
端憂多暇與悄焉疚懷——前句是說,無事閑悶而發愁。悄焉,默默地。疚懷,心里難過。
不怡中夜與清蘭路——不怡,不快樂。中夜,半夜。清蘭路,清掃長滿蘭草的路。
肅桂苑與騰吹寒山——前者說整理桂苑。騰吹,吹響。寒山與下句的秋阪,均為苑園中的山地。
濬壑、崇岫、斜漢——濬壑(jùn hè峻鶴),深山谷。崇岫(xiù袖),高山。斜漢,指天上橫斜的銀河,在東邊劃了一條界線。左,東方。
北陸、南躔、曖空——北陸,陸,黃道線,太陽在北方的行道。南躔(chán蟬),南行,夏天過去,秋天將到。曖(ài愛),昏暗。暖空,朦朧的天空。
齊章與殷勤與陳篇——齊章,指《詩經·齊風·東方之日》篇中的“東方之月兮”句。殷勤,反復唸誦。陳篇,指《詩經·陳風·日出》,其中有“月出皎兮”之句。
毫、牘、仲宣——毫,筆。牘,古代寫字用的木板。仲宣,王粲之字號。命仲宣,是拿筆牘交給仲宣,請他作文。
二、略述大意:
陳思王曹植,因友人應瑒和劉楨之先后去世,閑居在家,不免憂思重重。閣下長滿了綠苔,臺榭之間,也堆滿了塵埃,心里默默在難過、不快樂。于是,半夜里起來去清掃長滿了蘭草的道路,整理桂苑,在寒山之中奏起了音樂。在出行時從簡,于秋坡上行走,不再打著大傘。是時,橫斜的銀河在東方劃出一條界線,太陽運行的方位與線路,也發生了變化,已從夏至時的偏北移向了冬至后的偏南,現在季節正處在秋冬之交。騰騰的霧露,使天空朦朦朧朧的,而明月的光芒卻仍然漫天照射。他用低聲沉吟《詩經·齊風》的“東方之月”;反復唸誦《詩經·陳風》的“月出皎兮”。并即拿出筆和木板交給王粲,請他撰寫文章。
第二段:月懸高空,關注人間
仲宣跪而稱曰: 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昧道懵學,孤奉明恩。臣聞,沉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千東沼,嗣若英于西冥。引玄兔于帝臺,集素娥于后庭。朒脁警闕,朏魄示沖。順辰通燭,從星澤風。增華臺室,揚采軒宮。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一、詮詞釋句:
東鄙幽介與長自丘樊——東鄙,指東方偏僻地方。王粲系山東金鄉人。幽,暗。猶言孤陋寡聞。介,輕賤。這是作為臣下的謙詞,是說我是東方偏僻的無學之士。長自丘樊,是說出身在山林野處。
昧道懵學與孤奉明恩——昧,無知。懵,懵懂胡涂。孤,通“辜”,辜負。奉,承受。明恩,英明君王的恩命。
沉潛與高明——沉潛,指地,沉靜于下。高明,指天,“經”與“義”,都是指天然規則,即所謂“天經地義”。這句是說,天和地形成以后。
日以陽德二句——日具有陽的德性,月也有陰的精華。
扶光與東沼——扶光,即扶桑之光。東沼,指旸(yáng陽)谷。這兩處,古代均認為是日出之處。《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乎咸池,拂乎扶桑。”
玄兔與素娥——玄兔,神話指月中的黑兔,此指月光。素娥,即嫦娥。神話說后羿妻嫦娥竊不死藥奔入月宮。月色白,故稱“素娥”。
朒、朓、朏、魄——朒(nù怒),指陰歷初東方的上弦月。朓(tiào跳),陰歷月底西方的下弦月。朏(fěi匪),初生的月亮。魄,成形的月亮。這是說,月亮以上下弦的月缺現象來警示人們不可以自滿;又以月的盈虧,啟示人們應以謙虛態度處世。闕,通“缺”,指月亮不圓。沖,謙沖,指月有盈虧。
順辰通燭與從星澤風——辰,指十二地支的時辰。順辰,順著十二時辰運行。燭,照。澤,雨。后句是說,月行至某一星宿就會發生變化,如遇到畢宿星就會下雨;遇到箕宿星就會刮風等。
臺室與軒宮與增華、揚采——臺室、軒宮,均星座名。增華,增加光華。揚彩,發揚光彩。
委、淪與照、精與吳業昌、漢道融——委,淪,均指月光照射。照、精,均指月光。吳業昌,相傳三國時東吳開創帝業的孫策出生時,其母曾夢見月亮入懷。漢道融,西漢元帝皇后出生時,其母李夫人也夢見月入懷而生女,遂為皇后。融,和洽、順利。
二、略述大意:
王粲向陳王曹植施以跪拜禮后說:我生在東方僻壤,長在山野中的一個不學無術之士,本領有限,深怕有負君王重托之恩德。
據我所知,地沉靜在下,天高朗在上,天地形成之后,日具有“陽”的德性,月具有“陰”的精華。太陽挾著扶桑光彩自水里出來,月亮當太陽落入長滿若木花的幽谷后,相繼出來。且引著黑兔奔馳在天帝之臺榭,又聚嫦娥于帝之后宮。月初,月亮出現在東方,月底,月亮出現在西方,它則以上弦下弦之“月缺”現象,警戒人們不可自滿;初生的月與成形之月,則以月之盈虧,啟示人們應保持謙虛態度。月亮,一般都順著地支十二個時辰運行,當月行至某一星宿時,就會發生天象的變化:如遇到畢宿星,就會下雨;遇到箕宿星就會刮風等。月亮還能為三臺星座的星增加光華;也能為軒轅星座的星發揚光彩。月亮的光華照進三國東吳,而孫吳之帝業就繁榮昌盛;照到西漢,而使李夫人育女為皇后,漢道因此大順大通。
第三段:同樣月色,效果迥異
這段有兩節文字,有如下兩層意思——
第一層:月照君王宮殿,月下陶醉
若夫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祇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凈。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 收妙舞,馳清懸; 去燭房,即月殿; 芳酒登,鳴琴薦。
一、詮詞釋句:
氣霽地表與云斂天末——氣霽,霧氣散去。地表,地之表層,即地面。斂,收聚。天末,天際、天邊。
山椒、流哀、江瀨——山椒,山巔。流哀,發出哀鳴。江瀨,江邊沙灘。
清質之悠悠與澄輝藹藹——清質,指月亮清朗之體質。悠悠,緩緩地。澄輝,清澈的月光。藹藹,溫柔之狀。
列宿掩縟與長河韜映——列宿(xiù秀),群星。掩縟,掩沒了光彩。縟,華麗。長河,指銀河。韜(tāo滔)映,隱沒了光輝。
柔祇雪凝與圓靈水鏡——祇(qí其),地神,代指大地。雪凝,積雪。圓靈,指天。水鏡,如清澈透明的鏡子。
連觀霜縞與周除冰凈——觀(guàn灌),可以望遠的高樓。連觀,一個接一個的樓臺。霜縞(gǎo稿),白色的生絹。此喻白霜。周除,周遭的臺階。除,此指臺階。冰凈,如冰一樣明凈皎潔。
厭晨歡、樂宵宴與收妙舞、馳清懸——“厭晨歡”二句,不滿足日間的歡娛,而喜歡夜間的歡宴。“收妙舞”二句,指妙舞清歌都停歇了。收,停止。清懸,清妙的音樂。懸,指代掛在架上的樂器。
去燭房、即月殿與芳酒登、鳴琴薦——去,離開。即,走向,到達。月殿,有月光照著的廳堂。登,端上。鳴琴,聲音悅耳的琴。薦,奉獻。此指彈奏。
二、略述大意:
當霧氣散去,大地一片澄潔,烏云都蜷縮到天邊,洞庭湖開始興波作浪,湖邊秋樹也首見落葉。黃菊的芳香彌漫于山巔,寒雁的哀鳴也流澆在沙灘上。見那清朗的明月冉冉升起,向大地播散下柔和的光輝。群星的光華被清朗的月光所掩蓋,那長長的銀河,也因明月而失去了清暉。皎潔的月光照耀得大地如蒙上了一層白雪;那蔚藍天空在月光下有如澄明透轍的鏡子。宮中一爿爿高樓,被月光照得同霜一樣的潔白,周圍的臺階,也被照得似冰一樣的明凈。在如此月夜美景的逗誘下,君王討厭白晝娛樂,而喜歡夜晚的歡宴。于是,停止了一切歌舞與音樂,離開點著輝煌蠟燭的宮室,來到月光照射著的廳堂,端上噴香的美酒,奏起幽雅悅耳的琴音,終于在月光下陶醉了。
第二層:月照游子異鄉,涼夜自凄
若乃涼夜自凄,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羈孤遞進。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于是絲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 《房露》,惆悵《陽阿》。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托?訴皓月而長歌。
一、詮詞釋句:
涼夜自凄與風篁成韻——前者說,在苦寒的涼夜之中自感凄愴。后者說風過竹林發出有韻律響聲。篁,竹。
親懿、羈孤、遞進——親懿,即懿親,至親好友。羈孤,孤單羈旅在外的人。遞進,一個接一個地來了。
聆皋禽之夕聞二句——聆,聽。皋禽,指鶴。這句說,傍晚聽到鶴鳴聲。朔管,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朔,北地。秋引,引,曲調。秋引,即秋天凄涼的曲調。
絲桐練響與音容選和——絲桐,指琴。琴弦為絲制;琴身為桐木所造,故稱。練,選擇。練響,指調弦。音容,指樂曲風格。選和,有二說,一說,和,委婉,選奏風格柔婉的樂曲;又一說,音調選取與當時情景相和諧的樂曲。
徘徊二句——徘徊、惆悵,都是哀怨的樣子。《房露》、《陽阿》,均為古代樂曲名。《房露》,即《防露》。
聲林虛籟與淪池滅波——前者說,風吹樹林發出的天然聲響,此時消失了。虛,虛掉,即消失。籟,天然聲響。后者是說滿是波紋的池水,此時也不見了。淪,波紋。滅波,平息了波浪。這是說,大氣沉寂,萬物靜息。
情紆軫與訴皓月——紆(yū于),曲折,郁結。軫(zhěn枕),傷痛。紆軫,內心痛苦,郁結不解。訴皓月,對著月亮訴說。
二、略述大意:
在這凄涼的月光如水的寒夜中,竹林里發出一種如歌似樂的聲響。這時,至親好友都不在身邊,聚攏來的是一些孤身羈旅在外的人們。大家在聽著夜晚鶴鳴之聲,特感凄清;又聞到北方民族的音樂,奏的是一些凄涼的曲調。這些游子,也撫琴調起弦來,選奏那些風格委婉的樂曲。比如:飽含遲徊怨慕情調的《防露》和《陽阿》等古樂曲。于是,原來那些樹林因風而發出的天然聲響,現在也消失了;原來滿是波紋的池水,此時波紋也不見了。總之,大氣沉寂,萬物歇息。在這種情景下,游子們心情郁結,滿腹悲苦向何處寄托?找誰宣泄?惟有對著寒月傾訴。
第四段:月末歲暮,良人難遇
歌曰: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歌響未終,余景就畢; 滿堂變容,回徨如失。又稱歌曰: “月既沒兮露欲晞,歲方晏兮無與歸。佳期可以還,微霜沾人衣。”
陳王曰: “善!” 乃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復之無斁”。
一、詮詞釋句:
邁、音塵闕、將焉歇——邁,遙遠。·音塵闕,信息隔絕。闕,通“缺”,空缺,沒有。將焉歇,哪能住聲?
余景就畢——景,月光。就,即將。畢,完畢,下山。
回徨如失——徘徊,傍徨。如失,像似丟掉什么。
又稱、欲晞、晏——又稱,續唱。欲晞(xī希),將干。晏,晚,暮。
執事、獻壽、羞璧——執事,辦事人員。獻壽,向人進獻禮品或敬酒。羞璧,羞通“饈”,美食。璧、玉璧。
佩、玉音、復之、斁——佩,此指銘記。玉音,對別人言辭的美稱。此指王粲的話。復之,將其反復誦讀。斁(yì亦),厭煩。
二、略述大意:
其歌道:“遠方的良人啊,音訊隔絕。地雖千里之隔,而明月卻可共享。迎風嘆息啊,哪能停歇不唱! 可是山山水水路程實在太遠了,怎能邁越?”
歌聲未歇,而殘月影子卻將沉沒。于是,滿屋子里的人們都變了顏色,在徘徊著,彷徨著,像丟失了什么似的。
其歌續唱道:“月亮已沒了而寒露將干,歲時晚了,卻沒有一個知心人與我同歸;在這歲暮之時,微霜也會沾濕衣裳,還是趁早快快回去吧!不要在外浪費寶貴光陰!”
陳王曹植答說:“很好!”于是就命辦事人員進獻酬謝禮品:美食與玉璧。最后又說:“我要恭恭敬敬地把你的嘉言警語銘記在心,反復吟詠不倦。”陳王出此言,是因為他拜謝王粲的規誡。
****
謝莊的《月賦》,雖然沒有漢大賦的恢宏氣派和窮物極狀之程度,但它是此前一個時期的“涉月文學”發展的一次轉折。將月球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并用專題形式加以詠嘆,實為前所未有的創舉。正如宋孝武帝讀后對顏延之所說:“希逸(謝之字)此作,可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昔陳王何足尚邪!”(見唐·孟棨《本事詩》七)其實,宋武帝只說對了一半,謝賦的歷史功績,在于它開啟了一個新階段——自然物月球成為文學描寫的重要對象,此后詠月、涉月之作,如雨后春筍地涌出了地平線。
說來有趣,宇宙諸天體中,地球同日球、月球關系特別密切。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即:文人與月球之間,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最早,以神話“姮娥奔月”為發端,開啟了人與月間的種種奇特的密切聯系。文壇上的許多詩文作家都喜歡取材于“月”來進行自己的創作。它幾乎涉及詩詞曲賦,以及散文、戲曲和小說等各個文藝領域。在《詩經》和《楚辭》的集子中,就有若干詠月或涉月的篇章。如《詩經·陳風》就有詠月專篇《月出》三章,哀悼一位英杰之士為統治者殺害之事;又在《詩經·齊風》中,有《東方之月》專章描寫了男女幽會。在《楚辭》中也不乏類似篇章。及至漢魏、六朝的詩賦中,既有漢《古詩十九首》的《明月皎夜光》、曹植的《七哀詩·明月照高樓》,又有宋孝武帝高駿的《齋中望月詩》等等涉月詩歌佳作。但它們都只是狀寫月之體貌,或者作為起興之用,一般均未作細刻深雕,更未見有深層情義之開掘。只有到了劉宋謝莊《月賦》的出現,對月的詠嘆與描寫,方才登上了新的高度,開出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詠月涉月佳作,代不乏人,而且涉筆描月的人越來越多,題材內容與主題的發掘,也與時俱進,越來越開闊,越深邃。
在這里,擬選錄唐代以后各朝的詠月、涉月的詩、詞、曲、賦作品,供大家鑒賞——
唐代:
唐代作家詠月詩或涉月的作品很多。凡是大家熟知的作品,只寫篇目不錄內容,而對不常見的作品,則予全部照錄。以下各代體例同此。
初唐有:張若虛的名作《春江花月夜》和王勃《江亭夜月送別二首》,盧照鄰《明月引》、《江中望月》,以及陳子昂的《月夜有懷》等詠月佳篇。
盛唐則有:王維的《鳥鳴澗》、《山居秋瞑》;李白的《把酒問月》、《望月有懷》和《月下獨酌》等;杜甫作品更多,約十多首,其中有《初月》、《江月》、《圓月》和《月夜憶舍弟》等。
中、晚唐:李益有《石樓山見月》和《月下喜邢校書至自洛》等,其后者詩云:
天河夜未央,漫漫復蒼蒼。重君遠行至,及此明月光。華星映衰柳,暗水入寒塘。客心定何似?余歡方自長。
(《李益詩注》第20頁)
李賀有《月漉漉篇》詩云:
月漉漉,波煙玉。莎青桂花繁,芙蓉別江木。粉態裌羅寒,雁羽鋪煙濕。誰能看石帆?乘船鏡中入。秋白鮮紅花,水香蓮子齊。挽菱隔歌袖,綠刺罥銀花。
(《李賀詩歌集注》第315頁)
李商隱涉月詩有《月》、《秋月》、《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和《賦得月照冰池》等等,以最后一首為佳,其詩云:
浩月方離海,堅冰正滿池。金波雙激射,璧彩兩參差。影占徘徊處,光含的皪時。高低連素色,上下接清規。顧兔飛難定,潛魚躍未期。鵲驚俱欲繞,狐聽始無疑。似鏡將盈手,如霜恐透肌。獨憐游玩意,達曉不知疲。
兩宋:
在宋代文壇上,詠月詩詞文賦也不少。除了著名的北宋蘇軾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文賦《赤壁賦》,以及南宋陸游的《關山月》樂府詩之外,還有——
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秋夜對月》、《月下懷裴如晦宋中道》和《依韻和原甫月夜獨酌》等,其最后一首詩云:
月下馬蹄休擾擾,夜涼蟲響競囂囂。一杯獨飲愁何有,孤榻無人膝自搖。北斗柄高天漸轉,小冠簪冷發微凋。誰知靜對頹然影,竟夕幽懷豈易聊。
(《梅堯臣詩選》第167頁)
南宋范成大的《中秋清暉閣靜坐賞月》也有名,其詩云:
前年銀界接天迷,去歲金盤涌海低。漂泊相逢重一笑,秦淮東畔女墻西。
(《范成大詩選》第218頁)
姜夔的自度曲《湘月》詞云:
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暝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
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
王十朋《中秋賞月蓬萊閣呈同官》詩云:
中秋玩月小蓬萊,風送嬋娟入座來。樽俎論文清有味,湖山照眼凈無埃。云生腳底蛟龍臥,影落人間鼓角催。把酒問天兼問月,何時此夜更銜盃。
(《王十朋全集》第190頁)
元代:
張可久有涉月散曲《迎客仙·秋夜》和《水仙子·西湖秋夜》等,其后者曲云:
今宵爭奈月明何?此地那堪秋意多。舟移萬頃冰田破,白鷗還笑我,拼余生詩酒消磨。云子舟中醉,雪兒湖上歌,老子婆娑。
(《元人小令選》第153頁)
宋方壺也有詠月散曲《水仙子·居庸關中秋對月》:
一天蟾影映婆娑,萬古誰將此鏡磨。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箇。廣寒宮好快活,碧天遙難問姮娥。我獨對清光坐,閑將白雪歌,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
(《元人小令選》第205頁)
王冕《十二月三日對月》詩云:
今夜初生月,客中仍獨看。遙憐吾老幼,未解脫饑寒。破壁簞瓢壘,疏梅雪作團。再思先子訓,默默淚闌干。
(《王冕詩選》第27頁)
明代:
楊慎《中秋禁中對月》詩云:
漢家臺殿號明光,月滿秋高夜未央。銀箭金壺催漏水,仙音法曲獻霓裳。路車天遠鸞聲靜,宮扇風多雉影涼。千里可憐同此夕,美人迢遞隔西方。
(《楊慎詩選》第90頁)
湯顯祖有詠月涉月詩《晚霽待月有酌》、《鷺州釣月》、《月喦夜讀》和《夜月太玄樓》等多首,其中最后一首詩云:
芙蕖花發出城游,江光云色映芳洲。下榻縈回金碧影,開燈還動,紫華樓。樓前嫋嫋垂云幄,樓上嘈嘈奏天樂。何如邀佩戲層城,真似吹笙停半岳。輕風拂袖解人酲,急雨能添別院清。高興明星一回首,琪樹蒼茫河漢聲。
(《湯顯祖詩文集》(上)第222頁)
清代: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有三首詠月詩,其中《盧溝曉月》云:
盧溝河即桑乾,河水黑日盧,故以名之。橋建于金明昌初,長二百余步,由路程入京師者,必取道于此。
茅店寒雞咿喔鳴,曙光斜漢欲參橫。半鉤留照三秋淡,一蟲東分波夾鏡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懷程客子影猶驚。邇來每達溝西道,觸景那忘黯爾情。
(《乾隆詩選》第120頁)
黃遵憲《中秋夜月》詩云:
曾聞太姆會群仙,霞縟云絪敞綺筵。齊唱《人間可哀曲》,卻忘天上是何年。橫爭叢博拚孤注,醉擲陶輪碎大千。賸取山河月中影,不成滄海不成田。
(《人境廬詩草箋注》(下)第943頁)
綜上所述,我國的文人與月球之關系,果然十分親密。那么,他們為什么會結下這不解之緣呢?答案暫且懸著,請大家于茶余飯后思考解答。
上一篇:兩宋散文
下一篇:兩宋散文·歐陽修·朋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