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賈》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荊山已去華山來①,日照潼關四扇開②。
刺史莫辭迎候遠③,相公親破蔡州回④。
【題解】
此詩選自 《韓昌黎集》。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吳元濟據淮西地區叛亂。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率兵征討,攻破蔡州,活捉了吳無濟,平定了叛亂。韓愈任行軍司馬,曾隨軍出征。這首詩作于同年十一月平叛凱旋至潼關時。次: 軍隊抵達,駐扎。先寄:見面之前先寫詩寄去。張十二: 指張賈。閣老: 唐時以中書舍人年久者為閣老,中書省、門下省屬官亦稱閣老。張賈曾任門下省給事中,所以稱其為閣老。使君: 漢代稱州刺史或太守為使君,唐代沿用此稱呼表示對刺史或太守的尊敬。當時張賈任華州(治所在今陜西省華縣) 刺史。
[注釋]
①荊山: 山名,在潼關東南,今河南省靈寶市南部。華山:在潼關西南。此句通過眼前景物的變化,寫詩人由東向西的行程。
②四扇: 四扇關門。唐時潼關的形制不詳,或以為 “四” 為“二” 之誤,關門為兩扇;或以為若關門外另有甕城,則關門加上甕城之門即為 “四扇”,或以為 “四扇” 指的是潼關城東西兩面的關門門扇。潼關縣南頭鄉上汾井村現存有一古代城門(村城之門),門洞前后有兩道城門,每道各為兩扇,共有四扇城門。唐時潼關關門的形制是否同此,一關而設兩重四扇關門,已不得而知,錄此僅備一說。照:一本作“出”。扇:一本作 “面”。
③刺史:華州刺史張賈。此句是說,希望張賈不要嫌路程遙遠而不來迎候宰相裴度。華州治所東距潼關五50多公里,故曰 “遠”。
④相公:宰相裴度。親: 一本作 “新”。
【簡析】
此詩充分體現了韓愈隨軍平叛凱旋途中按捺不住的極大喜悅。開頭兩句,以輕松歡快的筆調直接敘寫凱旋的行程,給人一種愉悅得意行軍神速的感覺。后邊兩句,從希望刺史張賈遠道迎候寫起,道出了相公親破蔡州這一重大政治事件及其偉大的意義。此詩為韓愈七絕詩的代表之作,其中 “日照潼關四扇開”一句,對后人詠潼關詩影響較大,有不少吟詠潼關的詩句就是從這一句演化出來的。毛澤東主席很喜歡這一首詩,曾親手書寫珍藏。
上一篇:《次潼關上都統相公》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渡河西望有感》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