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漾漾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晏殊對春有著特別的感情,特別是在暮春時節表達傷春惜春的不少,這里又是一首,在《花庵詞選》中題作“春思”。
對落花尚且感到“無可奈何”的晏殊,怎么承受得了“小徑紅稀”的景象?現在園中的小徑上落紅越來越少,而郊外的芳草卻正顯出蓬勃的生機,到處生長,一片綠色的海洋。上闋“小徑紅稀,芳郊綠遍”以對句的形式寫暮春景色,是要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反差來點明季節特征。再看,“高臺樹色陰陰見”,遠處的高高的樓臺只能在綠樹的掩映中隱約顯現。這里的三句已隱隱透露出作者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深深惋嘆。接著他又漫步在郊外的小徑上,眼前是“濛濛亂撲行人面”的楊花柳絮,更感到春天再也回不來了,不禁遷怒于“不解禁楊花”的春風:為什么不懂得約束一下楊花柳絮來喚春停駐,以至紛飛亂撲行人的面孔? 流露出一種對春歸的傷感之情。作者著墨不多,卻對晚春的景象作了真實而形象的描繪。
到了下闋,作者的行蹤從郊外移到自己的庭院里,而傷春的感情卻在繼續發展。再用一個對句寫春景:“翠葉藏鶯,朱簾隔燕。”往日隨處可見的黃鶯,被濃密繁茂,蓊蓊郁郁的翠葉遮掩得藏起來了,燕子如今已飛來庭院,在紅色的簾子之外飛翔。而朱簾之內,眼前只剩下我孤寂一人,面對著“爐香靜逐游絲轉”。“爐香靜逐游絲轉”是說香爐里的煙氣裊裊,象飄轉的游絲一般,繚繞升騰。這一景象的描寫較之上闋就進一步烘托出作者傷春的孤寂愁苦之情,而且無法排解,只得借酒消愁,等到“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連夢中都在愁,直到酒醒時,方知夕陽已照到自己的深宅大院里,一天已經過去了。你看,傷得多深,愁得多久。這末兩句看似寫景,實是直抒胸臆的點睛之筆,假如我們聯系到晏殊過著的“富貴人家”的生活,也就看不到這首詞還有多少富于“生活實感”的積極意義,不過是要表達官僚士大夫們對春之離去的空虛和閑愁。
不過,這首詞抒情委婉迂曲,寄情于景,其中也不乏寫景的名句,如“小徑紅稀,芳郊綠遍”、“翠葉藏鶯,朱簾隔燕”都歷來為人傳誦。至于清代張惠言以為這首詞“亦有所興”,甚至象譚獻還肯定它為“刺詞”,有所諷喻,不免有點穿鑿附會,倒是《宋詞小札》中說此詞作者“感時光之流逝,哀人生之短暫”,有及時行樂之感,頗有道理。
上一篇:《賀新郎 秋曉·宋·蔣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長安秋望·唐·杜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