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朱熹這首《偶題》整篇寫水。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兩句,作者分別從動勢、聲勢、數量上摹寫泉水磅礴氣勢。一股股的泉水把兩座蒼老遒勁的山峰凌空劈出筆直的線條,它們把全身的生命力都凝聚在一聲聲如雷的吼叫里,凝聚在一次次勇猛的奔騰中……
和古人早已細心觀察到的穿石之水一樣,飛動的泉水必然是經過了日復一日孤獨的累積,才擁有今日奔騰的酣暢淋漓。難道有什么成功不需要慢慢地累積嗎?百川歸海方見水天一色的廣袤與蔚藍,萬般事體有了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積累的過程是漫長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能忍住這漫長的孤寂的人,才能最終求索到永恒的真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果然,泉水達到它追求的純潔境界了:青山翠峽之間,一汪清清流泉怡然回旋著。“寒”是高貴、矜持、不易接近的冷覺,“碧”是純然無雜的青青之色。奔騰不息的泉水包孕了豐富的熱量熱能,而作者以“寒碧”畫水,強烈的冷色冷覺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烘托出泉水成功后的恬淡與自得,并暗中指出一個絕對高潔的境界。
這一切當然得自泉水一去無回的無畏奮斗:飛泉勇敢地擘開億萬年的蒼山,全不顧及可能的傷害甚至犧牲生命,一無遮攔地沖鋒向前。“無泊處”是“斷梗枯槎”必然的結局,飛泉從此勝利地站在光輝的頂點——“一川寒碧自縈回”。用“斷”梗“枯”槎生命力的黔然對比于泉水奔騰的欣欣生機,這分明在禮贊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飛泉。
無數成功的偉人用他們奮斗的一生證明:“我并不聰明,重要的是不屈不撓”(道爾頓)。生命短暫,沒有人能嘗盡所有生的滋味,我們只有認準一個高潔的目標,用它給我們的生命之舟掌舵,象飛泉一樣忍受住點點滴滴行進的寂寞,一往無前。只要拼盡全部的生命,永不回頭,我們就能駛至輝煌的彼岸,讓舟子航行的所有辛勞和疲乏都融于淡淡的喜悅之中。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偶題三首》之三也許是他“即物窮理”,用來體現其“存天理,滅人欲”的修身法則的。飛泉即天理,梗、槎即人欲,只有不懈地斗爭過,個人才能達到存留天理、滅絕人欲的境地。一句話,只有一刻不停地奮發,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才能漸漸靠近“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最高“境界”。
所以,無論關于整段人生之路,還是關于治學之道、提高各方面的修養,當今之人只要批判地吸收朱熹思想的內核,這首偶題詩總能使他深深受益,回味無窮。
上一篇:《偶題三首(其三)·[宋]朱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兒女團圓·楔子·[元]楊文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