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陳子龍·遼事雜詩·八首·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盧龍雄塞倚天開,十載三逢敵騎來。①
磧里角聲搖日月,回中烽色動樓臺。②
陵園白露年年滿,城郭青磷夜夜哀。③
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誰是出群才。④
【注釋】 ①盧龍塞:在今河北省迂安縣西北。②磧 (qi): 沙漠。回中: 指回中宮,秦建,在今甘肅固原縣境內。③陵園: 明帝諸陵在今北京昌平天壽山,崇禎九年秋,清兵由此進逼北京。④樽俎 (zu): 盛酒肉的器具,此處是 “折沖樽俎” 的省稱。任樽俎: 指憑和談退敵。
【鑒賞】 1616年,女真族建國號 “后金”,勢力日趨強大,不斷內侵,成為明朝東北邊境的嚴重威脅。而明王朝時戰時和,抵擋無力。詩人為國家前途擔憂,在崇禎十年 (1637) 前后,寫下組詩 《遼事雜詩》八首,慨嘆救國無人。“遼事”,即遼東邊事。這一首為清兵侵入關內而發,抒寫了對國勢危急的憂慮。
首聯起勢突兀雄奇,上句先言明王朝邊塞之險要,意即憑此雄關尚可御敵;下句卻筆鋒一轉,道出在十年中,清兵就有三次入關,說明敵軍勢力之盛。兩相對比,敵強我弱,邊關危急的形勢已清晰可見。頷聯緊承上文,寫清兵破關后長驅而入,直逼京師,角聲陣陣,塵沙滾滾,遮天蔽日,其勢難擋,明王朝在京師附近的行宮也搖搖欲墜。角聲襯烽色,一敵一我,表明敵軍逼近,情勢更顯危急。頸聯以沉重的筆調寫出作為王朝象征的帝陵的荒蕪,城郭的破廢和子民的家破人亡,通過描繪這些有表征意義的景物,說明國家已瀕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經過前面的鋪墊,尾聯便自然落腳到國家前途上。詩人不無諷意地寫道: 朝中諸公不僅不力戰,卻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于外交談判,然而根據當前形勢,這又豈是可行之策?尾句化用杜甫 《諸將》“安危須仗出群才” 詩意,曲折地表明了詩人自己的主張,渴望有杰出的軍事人才,通過武力抵抗,驅逐入侵者,恢復河山。
全詩結構嚴謹,描述精要,層層遞進。風格沉郁悲壯,蒼勁雄奇,愛國之情,深蘊其間。
文章作者:李開文
上一篇:愛國詩詞《元好問·續小娘歌·十首·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陳子龍·秋日雜感·十首·其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