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鄧寶珊·一九四二年在榆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秋風到邊關,新涼撲人面。
把酒唱驪歌,目送南歸雁。②
志切復國仇,勒馬趨前線。
揮戈搗黃龍,莫負男兒愿。③
【注釋】 ①榆林:陜西榆林,為北部交通、軍事要塞。②驪歌:指告別之歌。驪,純黑色的馬。③黃龍:古地名,在今吉林省農安縣,曾是金國首都。
【鑒賞】 1942年是中國人民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最艱苦的一年。其時,鄧寶珊將軍任晉陜綏邊區總司令,率軍駐守榆林,目的是阻擊日軍西進南侵。由于國民黨政府采取消極抗戰軍事路線,詩人感到舉步維艱,壯志難酬,但抗敵保國的決心不移,于是在颯颯秋風中寫下了這首感時抒懷之作。
首聯寫景。秋風乍起,秋意逼人,季節的變化也暗示了時世的險惡。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趁秋高馬肥之季入侵中原,故秋冬戰事也頻。而此刻,正是日本侵略者猖狂之時,這份 “新涼”,給予人的就不是清爽宜人的感受,而顯得冷峻肅殺。頷聯寫詩人的活動,飲壯行之酒,唱告別之歌,遙送南歸的大雁,寓情于景,看似平平淡淡,閑情儒雅,實則反襯出詩人心中的不平靜。大雁南歸,而詩人卻將北上,一腔報國熱血急待傾瀉,臨行的悲壯慷慨之情又豈是歌酒所能寄托的呢?“志切復國仇,勒馬趨前線”,頸聯緊接上文,直抒胸臆,表明了詩人殺敵報國的志向,寫得勁健英挺,意氣風發。尾聯化用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名句 “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進一步表明詩人揮師北上,把日本侵略者逐出滿蒙的決心。詩篇戛然煞尾,擲地有聲,傳達出殷殷報國之情。
全詩從秋景入筆,以飲酒抒懷為重心,由今日飲告別之酒,到殺敵復國,同喝勝利之酒,情緒上先抑后揚,逐漸高漲,格調豪壯慷慨,語言質樸厚重,頗具古邊塞詩風。
文章作者:李開文
上一篇:愛國詩詞《董必武·邯鄲烈士塔·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蘇曼殊·東居雜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