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蘇曼殊·東居雜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流螢明滅夜悠悠,素女嬋娟不耐秋。①
相逢莫問人間事,故國傷心只淚流。
【注釋】 ①流螢: 飛行不定的螢火蟲。悠悠:漫長、悠遠。素女: 即素娥,神話中月宮嫦娥的別稱,也泛指月宮仙女。嬋娟: 容顏美好貌。
【鑒賞】 這一組詩共十九首,是作者1914年于日本養病閑居期間寫的。此選其中一首,本詩通過秋夜景色的描寫,渲染出一片凄冷的環境氣氛,烘托了詩人在辛亥革命失敗后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和為國事而消極感傷的心情。
這首小詩由景物起筆,看到那時明時滅的流螢,詩人感到秋天的夜是多么漫長難耐;仰望碧空,似乎覺得那美麗嬌好的嫦娥也禁受不住秋夜的清冷寂寞。雖在言景,實發心聲,是特定環境下內心情愫的真實流露。
作者寫此詩時,袁世凱已接任大總統,正積極準備復辟帝制。在詩人看來,祖國正處于長夜難明的一片黑暗之中。正像嫦娥面對碧海青天,不耐悠悠秋夜的寂寞冷清一樣,詩人遠懷多難的故國也深深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悲涼。作為一位多愁善感的才子、詩人、情僧,曼殊雖然此時已經出家十年,但應該說他依然是俗根未斷、塵緣未了。國事、家事、天下事時刻縈繞在他的心頭,使他很難做到心如止水,四大皆空。“相逢莫問人間事”恰好是他對人間事拋撒不開的表現。“莫問” 豈止是莫消問、不必問的意思,更多的含義是不堪問,不忍問。辛亥革命后的政局,軍閥之間的戰亂,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哪一件事談起來不叫人傷心流淚呢?
本詩前兩句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渲染起一片秋夜漫漫、寂寞凄涼的氣氛;后兩句明說“莫問” 而實則深深系念,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關注和憂慮。盡管由于當時他看不到光明,詩的情調顯得悲觀消沉,但無論如何,從這些凄婉的小詩中,我們總能感到詩人對多難祖國的脈脈深情。
文章作者:陳淑寬,艾虹
上一篇:愛國詩詞《鄧寶珊·一九四二年在榆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鹿虔扆·臨江仙》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