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坐敬亭山[1]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2],孤云[3]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4],只有敬亭山。
【注釋】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志》云:“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問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2]盡:沒有了。
[3]孤云:陶淵明《詠貧士詩》“孤云獨無依”。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4]厭:滿足。
【譯文】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賞析】
詩的前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詩的后兩句運用擬人手法寫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寂靜”的境界,無怪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要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了。
【思考與練習】
1.《獨坐敬亭山》有一句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是哪一句?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處世態度?
上一篇:(宋)岳飛《滿江紅》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清)譚嗣同《獄中題壁》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