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魚戲藻圖
北宋·劉寀作
絹本水墨
縱二四.五厘米
橫二五.五厘米
魚,在中國語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福澤綿綿的祝福含義。早在原始社會的彩陶藝術中,魚紋就被大量地用作彩陶器皿的裝飾紋樣。此外,如殷周青銅器和戰國漆器上,也多見魚紋的形象。至后世更取“魚”——“馀”諧音,將魚作為生活幸福的象征。另一方面,莊子觀魚于濠梁,曾慨嘆:“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魚又成為精神自由的寓體,成為“道”的物化。傳統繪畫中,魚成為專門畫科,不斷出現名家。究其美學內涵則不外乎二:民間畫工多取其吉祥的征符;文人士大夫多取其自由的涵容。
劉寀是文人畫魚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少年時流寓京師,狂逸疏放,流連詩酒,與貴戚紈袴相從無虛日,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聯系這樣一種個性氣質,他的選擇畫魚一科作為抒情的方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關于他的畫魚,《宣和畫譜》卷九稱為:“深得戲廣浮深、相忘于江湖之意。蓋畫魚者鬐鬣鱗刺分明,則非水中魚矣,安得有涵泳自然之態?若在水中,則無由顯露。寀之作魚,有得于此。他人作魚,皆出水之鱗,蓋不足貴也。由是專門,頗為士人所推譽。”證之這幅《群魚戲藻圖》冊,洵為確論。
群魚戲藻圖
圖寫萍蘩荇藻,映帶清淺,鯈魚五尾,三大兩小,或上或下,或隱或現,揚鰭鼓鬣,浮沉踴躍,自得其樂,曲盡無拘無束、盡情盡性之態。畫法純用沒骨漬染,不施勾勒,濕潤的墨韻,輕秀的骨體,把隱隱魚、淡淡藻的半透明的質感色調表現得非常逼真,仿佛真是浸沉在滿紙空明中喁游泳。讀《群魚戲藻圖》,我們油然而生地體會到莊子濠梁觀魚的審美意識:一陣微風襲來,泛起層層漣漪,清澈的池水里,魚兒戲荇弄藻,攪亂了一池春水;于是,我們想起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和“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魚之樂”的哲理,進一步又潛入到“不知我之為魚、魚之為我”的深層的物化境界。
此圖無款印,原載清龐元濟《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二冊(見《虛齋名畫錄》著錄)。
上一篇:《墨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早春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