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題壁[1]
(清)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2],忍死須臾待杜根[3]。
我自橫刀向天笑[4],去留肝膽兩昆侖[5]。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字復(fù)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等,湖南瀏陽人。善文章,好任俠,長于劍術(shù),著名維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注釋】
[1]獄中題壁:光緒二十四年(1898)六月,光緒皇帝發(fā)布變法命令,譚嗣同奉召進(jìn)京,“參預(yù)新政”。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廢光緒,捕殺維新派。譚嗣同臨危不懼,決心留下來糾合“俠士”數(shù)十人,營救光緒,事未成而被捕,并被投入死牢。在獄中,他意氣自若,拾起地上煤屑,在壁上寫下了這首詩。
[2]張儉:東漢末年人,曾彈劾殘害百姓的宦官侯覽,覽懷恨在心,反誣他“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朝廷下令捕儉,迫使他遠(yuǎn)走他鄉(xiāng),“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事見《后漢書·張儉傳》。
[3]忍死:強(qiáng)自忍耐裝死。須臾:片刻,為時不久。杜根:東漢人,任郎中,時安帝年長,鄧太后仍臨朝攝政,他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安帝,太后大怒,命人將他裝入口袋中,“與殿上撲殺之,執(zhí)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載出城外,根得蘇(蘇醒)。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后鄧氏被誅,根復(fù)官為侍御史。事見《后漢書·杜根傳》。這里是以張儉、杜根借指戊戌政變后遭到迫害的維新派人士。
[4]我自橫刀向天笑:表示自己準(zhǔn)備從容就義的英雄氣概。
[5]去留肝膽兩昆侖:梁啟超《飲冰室詩話》:“所謂兩昆侖者,其一指南海(康有為),其一乃俠客大刀王五……”肝膽:比喻真誠的心。這句是說,不管去者(指康有為,政變前夕潛逃出京)還是留者(指王五),都像昆侖一樣高大。但據(jù)詩意,留者應(yīng)指作者自己。
【譯文】
我思念逃亡出京的戰(zhàn)友們,一定像張儉那樣深得民眾愛護(hù)同情。
我希望身處險境的同志們,一定像杜根那樣度過艱危重返朝廷。
我自己橫刀向天大笑聲聲,要用鮮血把麻木沉睡的人喚醒。
出走的和留下的都是人間英杰,肝膽相照都是巍峨高大的昆侖。
【賞析】
這是譚嗣同在就義前寫下的絕筆詩。前兩句用張儉、杜根這兩個歷史人物受迫害而最終戰(zhàn)勝艱危的故事,既寫自己對逃亡戰(zhàn)友的思念和期望,又表明維新變法運(yùn)動的正義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第三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自己為變法獻(xiàn)身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結(jié)句用“兩昆侖”的象征性意象,對出走的和留下的戰(zhàn)友,對他們共同為之奮斗的維新事業(yè),作出高度的評價。全篇字字從詩人心中噴涌而出,壯懷激烈,正氣凜然,感人至深,詩人果然把自己的生命獻(xiàn)給了維新事業(yè),用鮮血寫成了人間最壯麗的詩篇。
【思考與練習(xí)】
1.全詩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詩的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唐)李白《獨(dú)坐敬亭山》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xí)
下一篇:(明)宋濂《王冕僧寺夜讀》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