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的內容·先秦歷史散文·《春秋》和《左傳》
“春秋”原來泛指上古各國史書(墨子自稱曾見“百國春秋”)。由于孔子利用魯國的史籍寫成他的一部個人著作,后世專指孔子之書為《春秋》。這本書的起訖年代(前722-前481)被稱為春秋時代。
《春秋》是一部歷史大事記,只有一萬六千五百余字,然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在經學史上,它是五經之一,西漢時甚至成為行政和司法的原則,有的官吏竟援引《春秋》以決獄訟。在史學史上,它是第一部系統的歷史大綱,以魯史為線索,全面地記錄了242年間中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宗教等重大活動,逐年逐月,沒有間斷,而且準確可信。較之資料匯編性質的《尚書》前進了一大步。孔子可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民間史學家。
從文學史看,《春秋》還不能算散文,僅有句而不成篇。記事極簡略,最短者僅一年一字(隱公八年,螟),最長的一年四十余字,所以有人認為是“爛斷朝報”。但仍對后世散文有積極貢獻。第一、創立了所謂“春秋筆法”。用不同的名詞、動詞、形容詞,委婉地給人物和事件以恰如其分的評價,通過“微言大義”,“寓褒貶,別善惡”。如“鄭伯克段于鄢”,用六個字記錄并評價鄭國一次內戰。據《左傳》分析:“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同樣記戰爭,有侵、伐、入、襲、克、取、平、救、圍、還、敗、敗績……等區別。同樣是殺人,殺有罪曰誅,無罪曰殺,下殺上為弒。同樣是死亡,卿大夫為卒,諸侯稱薨,天子稱崩。這本是當時史官的傳統,經孔子發揚光大,為后世進步史學家和文學家所繼承。第二、言簡意賅,用詞造句精確有序。如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隕石”句,先聽覺,后視覺,找到落地之處,再計其數。“六鹢”句,先粗看天上有六點黑點;再細看,原來是鹢鳥;仔細瞧,竟然是退飛;繼續盯著看,它們到底飛向何方,經過宋都才不見了。如此細密地觀察和描述,不僅對后世記事文學、而且在自然科學考查史上也樹立了榜樣。
《春秋》寫成之后,有不少人為之作注釋,當時稱為“傳”。今存有左氏、公羊氏、穀梁氏三傳,統稱《春秋三傳》。本節先介紹《左氏春秋傳》。它又名《春秋左傳》《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因為作者是左丘明,故名。歷代學者對此常有懷疑,迄今為止,大多數學者還是維持左丘明的著作權。他是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輩,年代稍晚,故記事雖與《春秋》同時開始,而結束卻晚于《春秋》13年。此書以《春秋》為綱,逐年加以補充,詳記孔子所略史實。如《春秋》僅有“鄭伯克段于鄢”一句話,《左傳》則詳詳細細寫成一篇幾百字的文章。全書約二十萬字,篇幅比《春秋》擴大十幾倍,已不再是標題新聞摘編,而是嚴格意義上的編年史,也是成功的歷史散文。
左氏十分尊重孔子,處處以孔子之是非標準來評價歷史,但也有差異。一、孔子尊王貶霸,左氏對周天子十分冷淡,寫五霸皆虎虎有生氣。二、孔子尊君賤民,“為尊者諱”;左氏則表現出明顯的民本思想,對于失民心之君(如魯昭公),批評毫不留情。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左氏相信鬼神、卜筮,記錄了不少迷信活動,但又主張民為神之主,似乎天和神也要服從民意。
《左傳》在文學史上的成就,可以從幾方面來看:
第一,擅長寫戰爭。春秋時期,列國紛爭,戰亂頻仍。《左傳》所記述數百次,重點寫其中五大戰役,轟轟烈烈,歷來備受稱贊。寫小的戰斗也各具特色,生動突出。作者不局限于對交戰過程的描述,總是力圖深入揭示戰爭的醞釀經過,諸多矛盾的形成與激化,或勝或負的經驗與教訓,使讀者從中獲得有益的啟迪。如晉楚城濮之戰,是兩大國爭霸的第一次較量。從晉文公整頓內政寫起,如何訓練士卒,慎擇將帥,嚴肅紀律,確立忠信觀念等等。接著掃清外圍,既而展開爭取齊、秦的外交活動。待到兩軍對陣,晉文公克服攻擊前的猶豫,進行正確的部署。楚軍主將子玉驕而無禮,求勝心切。結果,晉軍得勝,楚軍大敗。文章最后總結說:“君子謂是役也,能以德攻。”即所謂“有德者昌,無德者亡”。這也是左氏對待當時許多戰爭的基本態度。
小的戰斗如齊魯長勺之戰。作者首先注意靠什么打仗的問題,靠祭祀神靈和小恩小惠都不行,只有誠心實意為百姓辦事,才能有戰勝強敵的群眾基礎。然而僅僅道義還不夠,必須講究戰略戰術。要避其銳氣,擊其衰竭,要仔細考察地形,正確判斷敵軍虛實,選擇適當時機發動進攻和追擊。《左傳》十分欣賞其中關鍵人物曹劌,對他的言語、動作、神情、心態,指揮若定的氣派,有非常具體的描寫。這個故事《國語》和《管子》都有記載。二書都詳于記言,而略于記事寫人,其文學性比《左傳》差得多。
第二,精心描述政治紛爭尤其是政變。據司馬遷說,《春秋》記弒君36次。《左傳》對其中最重要的十幾次作了詳細的記述。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得手的政變。如齊國連稱、管至父弒齊襄公。《左傳》中這段文字并不長,但情節緊張,曲折多變,富于戲劇性。二是失敗的政變。如晉靈公謀趙盾。靈公暴虐,久失君德,把執政大臣趙盾視為眼中釘,刺客受命入室行刺,卻自殺而不從君命;養甲士設伏圍攻,卻有人臨陣倒戈;人無可使,至于用犬,足見其失道寡助。趙盾恭敬愛民,忠于國家,不顧個人安危,故能得道多助,遇難呈祥,化險為夷。后世戲劇有《鬧朝撲犬》等,即演義其事。第三類是漁翁得利的政變。如楚國子干子皙發動政變,楚靈王被迫逃亡在外并自殺,公子棄疾趁機故意制造混亂,弄得子干子皙惶惶不安而自殺,棄疾坐收漁利,取得政權。這些政變,頭緒紛繁,矛盾錯綜,人物眾多,斗爭緊張。作者能抓住要害,剖析其因果關系,以大人物為中心,以小人物為陪襯,寫來有條不紊,重點突出,疏密得當,技巧很高明,為后世史傳文學和歷史小說提供了經驗。
第三,有意識地刻畫人物個性特征。由于采用編年體分年紀事,《左傳》還沒有后世那種人物專傳,而是通過分散在不同時間的言行從而展示其品德和性格。大致可分為累積型和閃現型兩大類①。前者主要是活躍在當時歷史舞臺上的某些國君和著名的卿大夫,如鄭莊公、晉文公、楚靈王、魯昭公、宋子產、晉叔向、齊晏嬰等人物,大致屬于累積型。所謂閃現型,即通過一時一事或一言一行,顯現其不凡的見識和卓越的人品,雖然在歷史上一縱即逝,閃爍而過,但由于有《左傳》的生動記錄,給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魯國平民軍事家曹劌、晉國不爭功的介子推、鄭國愛國商人弦高、齊國舍身救主的逢丑父、楚國的野心家白公勝、宋國的和平主義者向戌、吳國的學者公子季札、虞國的賢臣宮之奇,還有些小人物如刺客專諸,宦者寺人披,女性如楚鄧曼,晉驪姬,秦懷贏等等,不勝枚舉。
第四,《左傳》的敘事不限于純客觀地有聞必錄,而是試圖探索歷史演變的必然性。美國學者王靖宇對此指出:“顯然不僅僅是對一系列事件的羅列,它還意味著一種嘗試,即把所報告的種種孤立事件聯系起來,從混亂而不連貫的往事中找出某種道理和意義。”②其手法多樣,以實錄為主而又富于想象。作者善于捕捉細節,力求真實準確,以體現典型環境中的突出性格。如寫衛獻公返國途中對歡迎者的不同態度:“大夫逆之境者,執其手而與之言。道逆者,自車揖之。逆于門者,頷之而已。”從表情的微妙變化,可見此人政治氣量狹小,對他人斤斤計較。又如,寫晉將先軫之粗獷,因晉襄公誤聽母后之言而釋秦囚,放虎歸山,先軫竟在朝廷上大發雷霆,說:“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不顧而唾! ”幾句話,一個動作,把這位忠直而剛強的將軍個性展現得活靈活現。為克服分年記事的限制,力求故事的完整性,《左傳》往往采用追敘補敘,以“初”字插入往事。有時在前面留下伏筆,若干年后又有照應。可以看出作者在結構上針線細密,頗具匠心。
古代史家常指責《左傳》“好奇”。這主要是指作者每每通過神奇的故事甚至想象的手段,來增強情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如成公十年,晉平公夢惡鬼,向他索命報冤;請來秦國名醫,又夢見二小兒為避開名醫之針與藥,深入膏與肓之間。還有桑田巫為之釋夢,小臣夢負日,終于被指派殉葬等等,一系列的夢境,令人毛骨悚然,如讀志怪小說。這些素材可能取之于當時的民間傳說甚至巫史記錄,但是把它們提煉加工,有機地融入《左傳》之中,不隔不贅,平添意味,乃是左丘明的功勞。
第五,關于《左傳》的記言文。
最為后人稱道的首先是行人外交辭令。如僖公三十年,鄭燭之武退秦師,著重剖析秦、晉、鄭三國利害關系,強調亡鄭無利于秦,反能有利于秦之宿敵晉國,保存鄭國對秦國有益而無害。說理周密,委婉動聽,因而打動秦穆公立即退兵。襄公三十一年,鄭子產聘晉,館舍較小,子產竟拆毀院墻。晉人怒而指責,子產據理回答,指斥晉國之傲慢,力陳小國之無奈。晉方無言以對,只好道歉。子產這番言辭,把無理之舉說成有理,為小國出氣,后來得到孔子的稱贊。此外如楚屈完對齊君,魯展喜犒齊師,晉陰甥對秦伯,都是在緊張的戰陣之際,弱者依靠辭令對付強者,不卑不亢,據理力爭,終于緩解矛盾,保存國家尊嚴和外交體面。皆精心結撰之名作,不可能是當時的實錄。
其次是臣下諫說之言。如僖公五年,虞宮之奇諫虞公假道于晉以伐虢,以“唇齒相依,唇亡齒寒”比喻虞虢關系,后來成為成語。桓公六年,隨季梁諫追楚師,告誡小國之君切勿輕敵。這些都是歷來傳誦的名文。至于晏嬰論和與同,師曠論“君”,師服論“名”等,已是成熟的專題論文。《左傳》常用“君子曰”來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評論,是后世史論之始。《史記》的“太史公曰”、《資治通鑒》的“臣光曰”,即效法其體例。
作為敘事文學來看,《左傳》是第一部成功之作。既有重要的地位,也必然還存在不足。由于它語言過分求簡,拘守按時代分散敘事體例,以及拼接利用舊史料時剪裁太多,以致有些故事情節不夠完整,事件原委交待不夠清楚,人稱前后不一,倘無后人批注,竟不知某某即某某。這都表現出由史官的群體記錄到作家的個人融會貫通的過渡性。為了克服上述缺點,后世遂有《左傳紀事本末》《左傳事緯》之類著作出現。
注釋
① 孫綠怡《〈左傳〉 與中國古典小說》,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② 王靖宇《左傳與中國傳統小說論集》第3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上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總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漢代散文·東漢中后期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