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論(節選)》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荀子》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11)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12),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13)而動罕(14),則天不能使之全;倍(15)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16)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17)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注釋】天:自然界。
行:運行。
常:規律。
應:適應。
治:合理的措施。
亂:不合理的措施。
強本:加強農業生產。
節用:節約費用。
養備:生存的物資充足。
動時:按天時變化而活動。
(11)襖怪:自然界的怪異現象。
(12)侈:奢侈。
(13)養略:供養減少。
(14)動罕:活動少。
(15)倍:同“背”,違背。
(16)薄:迫近,接近。
(17)受時:遇到的天時。
【譯文】大自然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圣君堯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暴君桀就滅亡了。用正確的治理措施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辦得好;用錯誤的治理措施對待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會辦糟。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貧窮;生活資料充足而又能適應天時變化進行生產活動,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規律而又不出差錯,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所以水旱災害不可能使人受饑挨餓,寒暑變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現象不可能使人遭難。農業生產荒廢而又開支浪費,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資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產活動,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違背事物規律而胡亂行動,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結果。所以水旱災害沒有到來就發生饑荒,嚴寒酷暑沒有迫近就發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現象沒有出現就發生禍害。遇到的天時和太平時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災禍卻與太平時期大不相同,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規律就是這樣。
上一篇:《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