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亢問于伯魚
陳亢問于伯魚曰[1]:“子亦有異聞[2]乎? ”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3]其子也。”
——選自《論語》
【注釋】
[1]陳亢:即陳子禽。伯魚:名鯉,孔子的兒子。
[2]異聞:這里指不同于對其他學生所講的內容。
[3]遠(yuàn):不親近,不偏愛。
【譯文】
陳亢向伯魚問道:“你在老師那里得到過什么特別的教誨嗎?”
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我快步從庭院里走過,他說:‘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么說話。’我回去就學《詩》。又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庭院,我快步從庭院里走過,他說:‘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會立足于社會。’我回去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到三方面的收獲。聽了關于《詩》的道理,聽了關于《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賞析】
這則小故事說的是陳亢通過和伯魚的交談得到一些心得。陳亢私意以為孔子的兒子伯魚一定會得到孔子的偏愛,得到更多的教誨!伯魚說了兩件事,想必出乎陳亢的意料。從伯魚的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家教。孔子獨自站在庭院中,伯魚“趨而過庭”,這里的“趨”字反映了伯魚對父親的敬畏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伯魚日常的教育很嚴格。孔子借著偶然和兒子見面的機會告訴伯魚學《詩》、學《禮》,伯魚即“退而學《詩》”“退而學《禮》”,從伯魚的行為可知他非常尊重和聽從父親的建議。從伯魚說話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不僅是成功的教育家,還是很會教育孩子的父親,是一位受到兒子敬重的父親。
【思考與練習】
讀完這則小故事,你受到什么啟發?
顏回好學
(西漢)司馬遷
回[1]年二十九,發盡[2]白,蚤[3]死。孔子哭之慟[4],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5]。”魯哀公問:“弟子孰[6]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7],不貳過[8]。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9]。”
——選自《史記》
【注釋】
[1]回:顏回,又稱顏淵。
[2]盡:全。
[3]蚤:通“早”。
[4]慟(tònɡ):哀痛之至。
[5]門人益親:學生更加親近。
[6]孰:誰。
[7]不遷怒:不轉移怒氣。遷:轉移。
[8]不貳過:這里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貳:重復、一再。過:過錯。
[9]亡:同“無”,沒有。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就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賞析】
我們自己有什么不順心的事,不能發泄到別人身上,這是難以修成的涵養;而知錯就改,不重復犯錯,也是要有很高修養的。能夠做到這兩點,也就像是顏回那樣的賢人了。
【思考與練習】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發盡白,蚤死。
(2)今也則亡。
2.解釋下列句中加下滑線的字。
(1)孔子哭之慟
(2)門人益親
(3)弟子孰為好學
(4)不貳過
3.翻譯下面的句子。
不遷怒,不貳過。
4.顏回好學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用原文回答)
上一篇:(唐)李白《送友人》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
下一篇:(宋)賀鑄《青玉案》初中詩文|注釋|譯文|賞析|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