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釋]
漏斷:指夜深。漏:指漏壺,是古人計時的器具,從壺中滴水計算時間,夜深時,壺中滴水減少,仿佛斷了。
[鑒賞導(dǎo)示]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蘇軾在黃州所作。熙寧中,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補外官,他看到當時地方官吏執(zhí)行新法多擾民者,心中不滿,抒發(fā)于詩中,因此激怒新黨,說蘇軾誹謗朝政,遂逮捕下獄,百端羅織,必欲置之死地,即所謂“烏臺詩案”。幸而神宗還算明白,終于釋放蘇軾出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六月乃移居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此詞是蘇軾在貶所抒懷之作。
[鑒賞]
此詞分上下兩闋。上闋:作者在“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句中,運用景物描寫的方法,攝取了“缺月”、“疏桐”、“漏斷”等特寫鏡頭,為讀者勾畫了一幅夜闌人定月虧桐疏的畫面,烘托了萬籟俱寂、殘月寒清的令人傷懷的氣氛,為人物的出場作好了鋪墊,為全詞的情感定下了基調(diào)。“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仿佛有一個幽人獨自徘徊,如同孤鴻之影。與其說這“幽人”、“孤鴻”可能是作者想象的話,無寧說是作者因“烏臺詩案”蒙受不白之冤的歷史事實,難道還不能品味出詞中“幽人”、“孤鴻”就是作者形象的曲折再現(xiàn)嗎?
下闋承上文而集中筆墨只寫 “孤鴻”。這只孤鴻驚恐不安,心懷幽恨,天地無限大而揀盡寒枝都不肯棲息,無奈只好歸宿于荒涼的沙洲。這正是作者遭貶黃州時孤凄處境與高潔志趣的真實寫照。作者運用比興手法,借孤鴻自喻,足以表達其“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南宋詞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也用此手法,以梅自喻,由此足見蘇軾對后世的影響。通觀全詞,它的藝術(shù)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一,運筆空靈,章法奇特。此詞開篇本詠夜景,至后頭但說孤鴻,此乃東坡獨到之處。其二,設(shè)喻恰切、新穎。作者將抽象的、難以言表的事物形象、情感具體化。讀之使人自然而然地將“孤鴻”與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引起讀者的共鳴。其三,言此意彼,寄寓高遠,耐人品味。作品實寫“孤鴻”,虛合自身,真乃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作品不僅抒發(fā)了作者幽憤寂苦的心情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會文字獄對人才的無情摧殘的現(xiàn)實。因此,黃庭堅在高度評價這首詞時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
[鑒賞要點]
[1]名句:“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2]章法奇特。[3]設(shè)喻恰切、新穎。[4]寄寓高遠。
上一篇:《[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高考古詩鑒賞
下一篇:《[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之一)》高考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