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太史公》鑒賞
世俗所稱師旅[1],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2]。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3],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4]。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5]。悲夫[6]!
【段意】 寫作者的評論。作者針對孫臏被刑于龐涓,吳起說魏武侯為政應修德,自己在楚卻刻暴少恩終遭射殺的史實,用以證明“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的正確。
注釋
[1]稱師旅:談論軍旅之事。[2]施設:實施。[3]孫子籌策龐涓明矣:孫臏通過籌謀策畫使龐涓一敗再敗太高明了。籌策,猶謀畫。明,高明。[4]蚤:通“早”。[5]刻暴少恩:刻毒殘暴少施恩德。[6]悲夫:慨嘆孫、吳二人能言不能行,使自己都受害,實在可悲。按:司馬遷這段議論并不妥當,其材料無法證明其觀點的正確。孫臏的智在于用兵時對付明顯的敵人上,他兩敗魏軍,逼迫魏軍統帥龐涓自剄,足以證明他既能言也能行。而對于同窗朋友則以誠相待,根本不會料到有從背后射來的暗箭。故孫臏被刑于龐涓事,不能證明孫臏能言不能行。對吳起的議論更為失當。吳起相楚,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是歷史的進步。改革的結果,使楚國以強大之態屹立于南方,但這種改革又觸動了故楚之貴戚的既得利益。寡恩于故楚之貴戚,則多恩于戰斗之士,此正是其為政修德的表現,不可視為“刻暴少恩”。故吳起因改革亡其軀也不能證明吳起能言不能行。
上一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楚悼王素聞起賢[1],至則相楚.》鑒賞
下一篇:《史記·繆公霸西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