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燭影搖紅月下牡丹》詠牡丹詩鑒賞
劉壎
院落黃昏,殘霞收盡廉纖雨。天香富貴洛陽城,巧費春工作。自笑平生吟苦。寫不盡、此花風度。玉堂銀燭,翠幄畫闌,萬紅爭妒。那更渾宵,寒光幻出清都府。嫦娥跨影下人間,來按紅鸞舞。連夜杯行休駐。生怕化、彩云飛去。酒闌人靜、月淡塵清,曉風輕露。
牡丹為歷代詩人詞客歌詠的對象。因為牡丹色澤嬌艷,花形綺麗,是富貴華艷的象征。此詞題為“月下牡丹”,則是從一個特有的角度摹寫其豐姿。詠花如果單單從花形、色澤著眼很不容易寫出特色,因而此詞作者不是從此落筆,而是從環境、聯想、比擬和賞花人的主觀感受來寫牡丹之美的。
在上片,作者使用環境襯托和抒寫主觀感受的方法來寫牡丹。“院落黃昏,殘霞收盡廉纖雨”,庭院之中,黃昏之后,日間的細雨已歇,天際浮著片片晚霞,是說賞花的時間。“天香富貴洛陽城,巧費春工作”兩句點出牡丹的豐姿。牡丹以洛陽為最盛,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對洛陽牡丹的品種記載甚詳。“天香”言人間少有,“富貴”言牡丹是富貴的象征。但牡丹究竟嬌美到什么程度,作者卻沒有具體寫,只是說這牡丹是春神巧費功夫點化而成。以其言之是虛,所以更使人莫測其美。接下來進一步從主觀感受出發,以“自笑平生吟苦,寫不盡、此花風度”來說明牡丹之美。“平生吟苦”說明詞人生平耽于吟詠,而且以吟詩自詡;然而卻寫不出一種花的風度,所以“自笑”。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示了牡丹之美。然后回轉筆來寫花。不過卻又不正面接觸,而是先寫“玉堂銀燭、翠幄畫闌”的燈火輝煌、綠帳紅闌的環境和“萬紅爭妒”的陪襯。“萬紅指庭中的各種花卉,“爭妒”二字以擬人手法進一層寫牡丹之美冠于群芳。至此,黃昏的晚霞,苦吟的作者,玉堂的銀燭、翠幄、畫闌,以及爭艷的群芳,各種不同的陪襯層疊而來,給人們心目中留下一個最美好的然而是模糊的牡丹的形象。詞人的用意大概也就在于使之模糊而不清晰,以達到其贊美牡丹的目的。
下片,以嫦娥比擬牡丹。在月光清冷的深夜,面對著國色天香、萬花爭妒的牡丹,由于它過于美麗,在詞人的眼前牡丹已幻化為神,好象看見月宮中的嫦娥由天而降,翩翩起舞。“清都府”,據《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這是天帝所居之處。“紅鸞”,《張果星宗》謂“紅鸞主喜事”,是星命家所說的吉星,主婚配等事,因而“紅鸞舞”自然是一種熱烈主吉慶的舞蹈了。天門大開,嫦娥由天而降,在庭院中按紅鸞之舞,這就是詞人眼前的牡丹的幻象。正因為如此,詞人自然興奮異常,所以“連夜杯行休駐”,一醉方休。因為如果不是杯行不止,而是過于清醒的話,那幻象怕要“化彩云飛去”了。面對著嫦娥起舞,飛觴痛飲,自然是一番熱烈的場面;但在“酒闌”之后,這一切又都歸寂靜,熱烈的圖景已經不見,所見到的只是“月淡塵清,晚風輕露”而已。這兩種不同情景的一虛一實的對照,愈顯得幻境的令人留戀;而這幻境卻又正是詞人主觀上由于牡丹的艷麗而產生的。因而,全詞的收結表面上雖然是余意已盡,而實際卻又不能不引發出對月下牡丹倩影的無限向往,所謂意在言外者此之謂也。
上一篇:陳允平《平韻滿江紅牡丹》詠牡丹詩賞析
下一篇:王沂孫《水龍吟牡丹》詠牡丹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