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花落花惜花·惜花三首》詠雜花落花惜花詩鑒賞
張碧
千枝萬枝占春開,彤霞著地紅成堆。
一窖閑愁驅不去,殷勤對爾酌金杯。
老鴉拍翼盤空疾,準擬浮生如瞬息。
阿母蟠桃香未齊,漢皇骨葬秋山碧。
朝開暮落煎人老,無人為報東君道。
留取秾紅伴醉吟 莫教少女來吹掃。
張碧是唐貞元時人,《全唐詩》中收入他的十六首詩。孟郊曾給予他的詩以很高的評價,“天寶太白沒,六義已消歇,先生今復生,斯文信難缺,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高秋數奏琴,澄潭一輪月。”這三首可以說是對孟郊評價的一個印證。
歷代以“惜花”為題的詩不在少,但大多是單純表達憐惜之情,抒發的是人生短暫及時行樂的消極、悲觀的情緒。而張碧這三首詩卻能在惜花的同時表達自己深沉的情思,又抒發豪放、曠達的胸襟。
第一首側重描寫。那千千萬萬枝頭上的紅花在春天里競相開放,遠遠望去,就象紅彤彤云霞,一堆堆地附著在地上。那情景是何等的壯觀。詩人仿佛用濃重的色彩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春天繁花似錦的畫圖。“占春”二字,用在這里極見工力。把那一片片、一堆堆的紅花似主宰春天的景象,描狀得逼真而形象。韓愈《游太平公主山莊》一詩寫道:“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詩人用“欲占春”三字刻畫出太平公主(武則天之女)當年為了霸占春天,大興土木建別墅山莊的驕橫貪婪的本性,可謂入木三分。張碧此處用“占春”二字贊美花勢,用得十分精當、貼切。“彤霞”的比喻也見佳妙,既有濃烈的色彩,又有成堆的花的形象。
三、四句,詩人筆鋒陡然一轉,“一窖閑愁驅不去”,然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詩句)詩人面對那占盡春光的紅花,一邊觀賞,一邊殷勤舉杯酌飲,以此澆去心中的愁悶。這兩句是抒情,看上去好象與前二句無關系,其實仍未離惜花。正因為那如同紅霞鋪地的鮮花令人迷戀,詩人惜花之情益深,才“殷勤對爾酌金杯”以驅盡“閑愁”。本是心有“閑愁”,這里說“一窖閑愁”,意謂一窖酒難解心中之“閑愁”也,愁悶雖多,只是“閑”,感情并不頹傷,詩人在蒼涼的感慨中,語句卻顯得渾然閑雅。
這是連章詩,三首密不可分,成為一個整體。第二首則是第一首詩的引申、生發。詩人通過神話和歷史人物的故事,抒發了人生短暫的感慨,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關心。烏鴉在空中拍翼疾飛,一閃而過,就象瞬息之間的短促的人生。那天上西池王母娘娘的蟠桃會還沒等籌辦齊全,人世間的漢武皇帝已埋葬在秋山中了。漢武帝一生信方士,好神仙,為了求長生曾造銅柱承露盤喝盤中露水,又曾東巡海上尋蓬萊仙人,荒唐之舉不勝枚數。《漢武故事》一書曾寫西王母從瑤池下來看望漢武帝之事。
這首詩從內容上看,似乎與第一首有些割裂,其實正是第一首詩的引申,何以有“一窖閑愁”? 這首似可作答。一個人的生命,若放在宇宙的長河里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浪花。古往今來,那些夢想長生不老的帝王,無不最終“骨葬秋山碧”。自然法則,誰也抗拒不了。張碧這里用典,不單單是對漢武帝的譏諷,感慨人生短暫,而且也是對朝廷統治者的含蓄地諷諫。唐朝貞元時,雖然表面太平,實則危機四伏。尤其是統治階級內部更是矛盾重重,不久爆發的“牛李黨爭”就是一個證明。正是由于詩人這種關心國事、同情人民的進步思想(這進步的思想在詩人《野田行》《農父》等篇章里都可以看到)才“下筆證興亡”,但這種個人的愿望和冷峻的現實距離又是那么遙遠,這就不能不使詩人“一窖閑愁驅不去”了。
第三首是整個三首詩中的主旨所在。詩人面對鮮花想到朝開暮落,時間如箭催人老。于是一個大膽而奇特的想法萌生出來:如果有人報說春天之神,能夠留下繁盛的鮮花常開不謝,這樣永遠伴我飲酒吟詩,而不要吹落它們秾少女打掃,那該是多么愜意的事啊!詩人惜花的癡情至此表達得酣暢淋漓。
這里詩人表面寫惜花,其實含義頗深。報東君,不妨說是詩人對朝廷的希冀。留取秾紅,是詩人對未來前途的美好憧憬,是詩人對施展自己遠大抱負的企盼。
這三首惜花詩,形式上是三首,內容卻緊密相聯,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全詩圍繞一個惜字,寫得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在抒情上,詩人一反惜花詩常見的俗套和消極傷感之情、頹萎之氣。憂傷中見深沉,含蓄中見曠達。情隨景生,寓情于景。特別是第三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富有浪漫主義特色,不難看出張碧的詩中確有李白詩風。
用典是這三首詩的一個突出特點,阿母、東君、漢皇的故事,不僅增強了詩的表達效果,而且也增添了詩的藝術力量。
上一篇:劉言史《尋花》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
下一篇:徐凝《春陪相公看花宴會二首》詠雜花落花惜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