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丁香》詠丁香詩鑒賞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后,庶使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丁香》是《江頭五詠》組詩的第一首,寫于肅宗上元三年(代宗四月改寶應元年)春,當時杜甫在成都西郊草堂過著較安靜寂寞的生活。初居江上,見花鳥紛紛,觸目成詩。其中三首詠花詩都是有寓意的,正如王嗣奭所說:“公之詠物,俱有為而發,非就物賦物者,蓋詩之比也。”(《杜臆》卷之四)
這首詩前四句直接詠丁香,從柔弱之體,到亂結之枝,又到帶毛之葉,最后寫到披素之花,極有層次,也較細致。
你看葉而稱“細”,毛而曰“浮”,花以“疏”飾,艷而加“素”,非細致觀察者不能得,非細致描寫者也不能道。再如說“丁香體柔弱”,枝條因亂結而交墜(墊即墜),都是用簡省文字作準確描寫的好句子。詩中對丁香的描寫是具體而實在的,因而是成功的。
丁香花小而疏,色或黃,或淡紫、或白,絕無濃艷之彩,但卻幽香襲人。它可以深深地栽培在小房之后,但愿隱居獨處的幽人能占有它、欣賞它,享受它的馨香。似乎丁香體弱而枝墜,只配與幽人作緣。倘若不服,而欲與高貴的香料蘭麝之類相攀比,那將粉身碎骨而不保了。浦起龍評論說:“幽芳之品,墮入靡麗,鮮不自失矣。若護之,若誡之,深哉!”(《讀杜心解》卷一之三)很有見地。杜甫對丁香花的關心愛惜之情于此可見。惜花、愛花乃人之常情,然而杜甫對丁香的“若護之,若誡之”的一片深情,還有另一層更深的意蘊。詩的后四句即是這意蘊的表露。
顧宸說:“此雖詠物,實自詠耳。”(引自《杜詩詳注》卷之十)浦起龍說:“江頭之五物(丁香、麗春、梔子、鸂鶒、花鴨),即是草堂之一老。”(《讀杜心解》卷三之三)原來杜甫是借丁香以自喻。杜甫流落到四川,在成都西郊營造草堂,生活環境很安靜,然而心境一時都不能平靜。雖然遠離朝廷,還心懷社稷,憂國憂民之情思絲毫也沒減弱。這種憂愁更集中地表現在同時稍晚一點兒寫的《野望》中:“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遺憾又無可奈何,只有寫詩聊以排遣了。幽人恰是杜甫自己,雖然他一生都不能忘懷國家百姓,“蕭灑送日月”。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王十朋《點絳唇素香丁香》詠丁香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