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伊斯拉姆·黃昏星》經典詩文賞析
黃昏星啊,朋友,你是誰家蒙著面紗的少婦?
你望見誰的似曾相識的臉,你的目光明亮地一閃?
衣襟遮掩著薄暮的燈光,
年輕的少婦在蜿蜒的村路上獨步,
不知碰到誰的視線,她顫抖著眨一眨眼睛。
黃昏星啊,每天傍晚你都這樣閃爍在天空。
你是誰家的棄婦, 茫然地站在落日西沉的路邊?
夜霧漸濃, 你仍愁容滿面, 是在渴望著家庭的溫暖?
為了誰, 你永遠這樣來來去去,
你的目光這樣憂郁暗淡?
唉, 你天上的少婦呵, 莫非你也在失戀?
(黃寶生 石素真譯)
這首詩直接譯自孟加拉語。
在第一節中, 詩人將“黃昏星”喻作“少婦”,將本體和喻體交相織進詩的畫面, 對“閃爍在天空”的“黃昏星”和在“村路上獨步”的“少婦”進行比照對應描繪。 詩人抓住“黃昏星”的閃亮和“少婦”的目光, 作為溝通兩者關系的契應點, 找準了雙方的共有特征, 然后將其融鑄為一體。 這節是本體和喻體的初步相接。
如果說第一節是客觀地比照著描繪了物象, 那么第二節便大量滲入了詩人主體的情感內容。 詩人將自己的情愫投射于“黃昏星”, 將其作為情感的寄托, 寫出了它的孤獨和憂郁, 映襯、 折射了詩人的心境。 人間的冷暖, 生活的艱辛, 普通人的悲歡離合, 詩人飽嘗的這一切, 都集中凝煉地反映在“黃昏星”的意象構筑中。
這是一首詠物詩佳作。 它通篇飽含著強烈的情感; 不象一些詠物詩僅在以冷靜的調子對客體進行描繪時,溶進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哲理,而是先把握住物象的屬性和特征,將其與詩人自身生活及情感體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抒情本質。 詩人感物傷懷, 觸景生情; 細膩、委婉的情感表達, 與頻頻出現的問句緊密結合, 體現了此詩的獨特風格。 詩人在問“黃昏星”, 也在問世界, 問人間, 哪里是自由幸福的樂土?而“愁容滿面”、“憂郁暗淡”等勾繪, 則為全詩染上了憂傷的底色, 表現了詩人對人生的體察入微和感情細膩的詩人氣質。
這首詩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詩人伊斯拉姆的思想感情。 如果說詩人的成名作長詩《叛逆者》是一篇反帝、 反封建和反對一切剝削和壓迫的檄文, 那么這首詩則反映了伊斯拉姆作為戰斗者的另一面: 對不幸者充滿同情和摯愛, 對人民的疾苦無限關切, 憧憬著一個更美好的人間。 詩人在年輕時曾說: “我從未見過造物主, 我卻看到人民。我堅信,那些滿身沾滿了泥巴、 心靈純潔、而又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總有一天將控制整個世界,在他們生活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人間天堂。”這首具有很強感染力的詩作,是詩人思想的詩化呈示,凸現出詩人豐富幽邃的內心世界,和可貴的精神品格。
上一篇:〔美國〕羅厄爾《騎自行車的人》賞析
下一篇:〔法國〕波德萊爾《黃昏的和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