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加·尼·特羅耶波利斯基·白比姆黑耳朵》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加夫里爾·尼古拉耶維奇·特羅耶波利斯基(1905—)蘇聯作家。出生于唐波夫省(現沃龍涅什州) 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1924年畢業于農業技術學校。曾當過鄉村教師和農藝師。1937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最初發表的一些作品未能引起大的反響。1953年至1954年期間,他在《新世界》雜志上發表了一組題為 《一個農藝師的札記》的短篇小說(后結集出版) ,引起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蘇聯作協書記斯米爾諾夫稱他為寫農村題材的“有才華的文學家”,著名作家特瓦爾多夫斯基等人也給予高度評價。這部集子共有7篇小說,均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敘述了一個農藝師在某集體農莊的見聞,塑造了農村中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這部作品是當代蘇聯文學史上,最早真實反映蘇聯農村生活的代表性作品之一。50年代他的主要作品還有電影劇本《大地和人》 (1955)、中短篇小說《米特里契》 (1955)、《副博士》 (1958)、長篇小說《黑土》 (共兩部,1958—1961)。60年代他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蘆葦叢中》 (1963),這部作品借鑒了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的形式,提出了蘇聯農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尖銳的問題。他還寫了一部政論文集《論河流、土壤及其它》(1965)。7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白比姆黑耳朵》(1971)和劇本《房客》 (1971)等。其中《白比姆黑耳朵》一作給作家帶來極大的聲譽。小說獲1975年蘇聯國家文學獎金。由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先后獲1977年蘇聯“最佳影片”獎、197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1980年蘇聯列寧獎金。
內容概要 退休老人伊凡·伊凡內奇的妻子已經去世,他沒有親人,生活很孤獨。他領養了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狗,那是只純種的名犬塞特獵狗,可惜毛色不純: 身上是白的,有淺棕色的大小斑點,只有一只耳朵和一條腿是黑色的。為此它領不到獵犬協會的品族證書。但是老入非常喜歡它,并給它起名叫比姆。小狗長得很快,很壯實,而且聰明機靈。它漸漸明白了主人的眼神、聲調、手勢的意思,成了主人的好朋友。自從有了比姆,伊凡·伊凡內奇的生活變得充實起來,不再那么寂寞孤獨。他常常帶比姆出去散步,訓練比姆獵鳥的本領。滿兩歲時,比姆已經長成一只優秀的獵犬,可靠、忠誠。為了比姆、伊凡重新拿起獵槍,去森林里打獵。有一次,他帶比姆到郊外去,公共汽車司機不讓比姆上車,伊凡只得掏出錢賄賂了司機。過后,伊凡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可恥的事情: 為一點小事,竟然出賣良心。一天、房管會主任來找伊凡,說是有人寫信控告比姆咬人。原來這是游手好閑的鄰居刁嬸告的狀。那是一天早上比姆出于友好舔了一下她的手,可她卻大叫大嚷,到處告狀。伊凡當著主任和刁嬸的面,讓比姆把拖鞋叼來,把皮靴拿走,又讓比姆坐到椅子上,伸出爪子與主任握手。當主人要比姆伸出爪子與刁嬸握手時,比姆第一次沒聽主人的話,背過身去,奔向了墻角。刁嬸氣得破口大罵。但主任卻明白了,這是一只有教養、有靈性的狗。這以后,伊凡還帶比姆到森林里打過幾次山鷸,還參加過一次圍獵。不久后的一天,伊凡舊病復發了。當年他在戰場上負過傷,有一塊彈片留在體內,如今這彈片影響了心臟。臨去醫院前,伊凡請鄰居斯捷潘諾芙娜老人替他照看一下比姆。伊凡走后,比姆似乎變了一個樣,它憂郁地躺在屋里,不吃東西,時而還發出令人傷心的嚎叫。第二天早上,斯捷潘諾芙娜放比姆出去散步。比姆趕緊沖出門外,去找主人。它跑了一條街又一條街,可是無論哪里一點跡象也沒有。快到中午時,它發現有個院子里有伊凡離開時出現過的同樣的擔架和穿白長衫的人,于是它就在那院子里苦苦地等待著,直到天黑了才回家。次日一早,比姆又直接來到那個院子里,可是人們把它趕走了。它在城里游蕩著,突然有個人在它身旁停住腳步,大聲指責它是“病毒傳播者。”恰巧,刁嬸也路過此地,又火上添油,誹謗比姆。行人中也有人維護比姆,于是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執。最后,一位善良的姑娘達莎陪伴它回到了主人的家。達莎從斯捷潘諾芙娜處得知,比姆的主人被送往莫斯科動手術去了。為了使比姆免遭欺侮,她做了一塊黃銅小牌,掛在比姆的頸圈上,上面寫著:“它叫比姆,在等主人,不要欺侮它。”達莎走后,比姆來到街上,遇到了以托里克為首的幾個孩子。孩子們都很喜歡比姆,并把從家里帶來的香腸和甜薄餅喂它。一個戴灰色禮帽,著一身灰色衣服的男子從孩子們手中騙得了比姆,這是個專門搜集狗牌的家伙。他把比姆帶回家后毒打了它,比姆憤起反抗,朝他屁股上咬了一口,然后沖出了他的家。有一天,比姆在街上聞到了一種熟悉的氣味,就循著這氣味走去,來到了火車站。這時,正坐在一列即將開往莫斯科的火車內的達莎見到了它,欣喜地叫了起來。火車開動了,比姆跟著車跑了好一陣子,最后累倒在鐵軌之間。后來,比姆又沿著鐵路線往回走,突然一只爪子被道岔給夾住了。幸虧一位火車司機發現并救了它。比姆拖著傷腿回到了家中。傷好后,比姆在一次外出時誤上了一個見錢眼開的汽車司機的車,他把比姆賣給了一個農民。農民一家都待比姆很好,特別那個名叫阿遼莎的孩子更是比姆的好朋友。一天,村里的一個二流子借了比姆去打獵,因比姆不隨他的心意,他狠狠地踢了比姆一腳,致使比姆內臟受傷,不停地咳血。憑著直覺,它在森林里吃了那些治傷的草和樹皮,幾天后它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重新拖著傷殘的身子回到了城里。它發現了托里克的蹤跡,并循著那蹤跡來到了托里克的家,托里克欣喜萬分。可是托里克的父母卻十分討厭這條病狗,他們乘托里克睡著之際,偷偷用車將比姆送到荒野里。為此,他們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比姆在荒野里費盡周折,咬斷了拴住它的繩索,避過了狼的襲擊,又一步一步支撐著回到了城里。拂曉時分,比姆終于來到了離主人家很近的地方。此刻,比姆為重新展現在它面前的希望而感到幸福。但是,它突然看到刁嬸從院門里出來,并抄起磚塊打它。比姆不得不退到街對面的人行道上。就在這時,路上出現了一輛專捕瘋狗的檢疫車。刁嬸乘機要求工人將她稱之為“屬于她的、已發瘋了的”比姆逮走。比姆被網子扣住,抓進了車內。饑餓的、渾身傷痛、冷得發顫的比姆躺在那封閉的鐵罐車里,它注視著門縫里透出的一線細微的陽光,并從那縫隙中吸吮著自由的空氣,它開始抓門,還用牙齒啃著門上的鐵片。伊凡在莫斯科動了手術,手術很順利,彈片取出了,他也恢復了健康。這一天,他正好回到了城里,并遇到了兩個正在找比姆的孩子,托里克和阿遼莎。伊凡預感到比姆已被捕狗人抓去,可是等他趕到檢疫站,站在打開的鐵罐車門前時,比姆已經死去。它的嘴唇和牙床破了,爪上滿是血痕。伊凡把比姆安葬在森林中,他永遠懷念他的老朋友,并希望這樣的事再也不要發生。他又養了一只小狗,這是新的比姆。
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小說。黑耳朵比姆是一條聰明、機智、忠實的獵犬。它從出生到不幸死去,生命短暫,歷盡坎坷。在尋找主人的過程中,它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純真的孩子、善良的姑娘、潑婦、偷狗牌者、樸實的農民、貪心的司機、狠毒的無賴等等。這里有比姆的朋友,也有它的敵人。在與人的交往中,它受到過愛撫與關注,也遭到過毒打與追捕。作者正是通過對人與狗之間的關系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當今蘇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比姆裴劇性的故事中,作者寓意了豐富的哲理內涵。善與惡之間的矛盾斗爭、是小說展示的主要層面。小說中的邪惡勢力并非是那些殺人縱火的歹徒,而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的市儈。他們或出于卑劣的私欲,或出于極端的冷漠,或出于對善良忠實品格的本能的敵視,成了無辜的比姆的敵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比姆被拐賣、遺棄、圈捕、乃至慘死。這類形象中刻畫得最鮮明的是靠倒賣農副產品而暴發、以窺視他人陰私為樂趣、兼有造謠生事和潑婦罵街之特長的刁嬸,以及那個萎瑣卑劣、心靈扭曲,為蠅頭小利而不惜泯滅良心的灰臉。作者對這類形象盡管著墨不多,但卻將他們作為現代市儈的那種精神蛻變、自私虛偽的本質特征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出來。同時,作者通過比姆不幸的遭遇,表達了他的深沉的憂患意識:隨著物質主義的抬頭,市儈哲學正在侵襲蘇聯社會,人際關系中自私冷漠、爾虞我詐的狀況正在加劇。小說結尾處,伊凡·伊凡內奇面對大森林喊道: “不要再那樣了!”森林里響起短促的回聲: “不要——不要——不要——”這正是作者本人的心聲。小說中,作者又熱情頌揚了善良和直誠的品格。曾經參加過衛國戰爭的退休老人伊凡是比姆的主人,也是它最好的朋友。比姆在老人那里度過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而老人也從比姆那里得到了心靈上的慰藉。伊凡在自己的筆記中寫道:比姆“用善良、無限信任和愛撫,贏得了我的好感、信任和愛撫。”這種以善良和真誠為基石的友誼同樣體現在比姆與達莎姑娘,與托里克和阿遼沙等人的關系上。作者不惜筆墨,對此作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描寫,并在這些描寫中寄托了自己對人類美好情感的由衷贊美。但是,小說沒有離開生活的真實,作者無情地把這樣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了讀者面前: 為什么善良的人們沒能使比姆最終擺脫厄運?在小說的插敘中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好人總是很多,壞人只是個別,但是所有的好人都怕壞人三分。”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原因固然有不少,然而在惡勢力面前有些人確實表現得太軟弱了,這不能不說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要使比姆的悲劇不在人間重演,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與邪惡勢力作針鋒相對的斗爭。小說中最動人的是比姆的形象。這是一條人格化了的獵犬,作為獵犬,比姆在外貌、習性和思維方式上都很傳神。作者把比姆尋找主人的過程演繹為一支生命和自由的贊歌。在失去主人后,比姆是不幸的,但唯其不幸,比姆的頑強生命力才放出了異彩。比姆幾度瀕臨絕境,被灰臉關押和毒打,被二流子克利姆踢成重傷,被托里克的義親拴住繩套,拋入荒野,被垂涎欲滴的餓狼逼入樹洞……但是比姆沒有屈服,它以驚人的生命意志與厄運抗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被關進囚車的比姆仍滿懷著對生命和自由的渴望,一面用鼻子從門縫里“吸吮著自由的空氣”,一面執著地抓著和啃著鐵門。比姆死了,但這只是個體生命的結束,它的精神已經升華。顯然,作者在這里傾注的濃烈之情已遠遠超出了對一只獵犬的贊美。小說獨特的敘事角度、細致的心理描寫,以及與敘事交融的抒情旁白,使小說在藝術上也具有獨到的魅力。
上一篇:《蘇聯文學·列·馬·列昂諾夫·俄羅斯森林》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美國文學·卡爾·桑德堡·桑德堡詩選》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