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秦紀·陳恭尹
謗聲易弭怨難除,秦法雖嚴亦甚疏。
夜半橋邊呼孺子,人間猶有未燒書。
陳恭尹是清初著名的遺民詩人,他的詩歌以懷古之作最為突出。這首詩是他關于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讀后感,實質也是一首詠史詩。它具體針對秦始皇焚書一事,來抒發詩人自己的感想。
第一句“謗聲易弭怨難除”,意思說,人們抨擊秦王朝暴政的言論,是很容易通過焚書這種高壓手段來消弭的,但是,人們心底的怨恨卻很難消除,依舊存在。“弭謗”語出《國語·周語》,周厲王鎮壓民眾輿論,“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而沒幾年即被國人推翻。詩人用這個詞,其實也暗指了秦朝的皇運不長。
第二句“秦法雖嚴亦甚疏”。《秦始皇本紀》記載焚書的法令云“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其他各種書籍除“博士官所職”者外也都要“雜燒之”,甚至連偶然談論也得殺頭。此句是說,這種法令雖然嚴厲細密,但它事實上卻也十分疏闊,漏洞很多。為什么呢?接下去兩句,就用具體的事實說明這個看似矛盾的說法。
第三句“夜半橋邊呼孺子”。“孺子”是小伙子之意,指西漢張良。據《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年輕時曾在下邳的一座橋上遇見一個由黃石變來的古怪老人,老人稱他為“孺子”,在一天夜里送給他一部《太公兵法》;他經常研讀,后來果然輔佐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朝,被封為留侯。
第四句“人間猶有未燒書”,即由此證明,人間還有未曾燒掉的書,至此,全詩的含義也就明顯了;秦法難道不是很“疏”的嗎?秦王朝不以善政消除人們的怨恨,而企圖借焚書來消弭人們的議論,結果非但焚不盡書,反而更加激起人們的反抗,導致徹底的滅亡。
在清初詩歌當中,“秦”往往暗指清朝,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秦朝,實際上寫的卻是借古諷今;它針對焚書抨擊、諷刺秦朝的暴政,其實就是對清王朝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思想禁錮等類似的高壓政策表示極大的不滿;特別是它有意拈出張良所讀《太公兵法》未被焚毀一事,更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矢志推翻清朝、匡復故國的決心和信心是無法被摧毀的。對于詠史詩來說,關合現實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這首詩的好處,主要也就在這里。
上一篇:屈大均《讀陳勝傳》詠史詩篇
下一篇:吳偉業《讀史有感》順治帝與董鄂妃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