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談容娘
常非月
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歌索齊聲和,情教細語傳。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憐?
《踏搖娘》是起源于南北朝時代的一種歌舞性戲劇表演,流行于唐代,俗又訛為“談容娘”。崔令欽《教坊記》載之甚詳:“北齊有人姓蘇,?鼻,實不仁,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輒毆其妻,妻含悲訴于鄰里。時人弄之(表演這故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云:‘踏搖和來,踏搖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搖’,以稱其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則作毆斗之狀,以為笑樂。今則婦人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調(diào)弄又加典庫(當鋪),全失其旨?;蚝魹椤勅菽铩?,又非?!背7窃律讲辉?,只知他作過西河尉,《全唐詩》存詩一首。但就是他僅有的這篇作品,卻以取材的別致,和表現(xiàn)的出色,成為引人注目的一首唐詩。
《踏搖娘》這種歌舞劇有兩個角色,而主角則是一位能歌善舞,卻遇人不淑的女性。她的丈夫是個形貌丑陋、脾氣暴躁的酒鬼,官運不通,拿老婆作出氣筒??芍獎≈信呛帽取耙欢漉r花插在牛糞上”,是最能夠博得觀眾同情的。詩一開始就描繪了這個劇中人給人美麗堪憐的形象:“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卞\筵是舞臺陳設(shè),而一舉手、一翻身兩個動作細節(jié),則暗示了那位女角色藝雙絕,實在可愛。劇場必定采聲四起。
但詩人接下去并不復述劇情,卻給讀者展示了看場熱鬧擁擠的情況:“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边@是一場露天表演,“行處”“看場”,即“劇團”扯開的場子。在最外圍,拴著一圈兒馬,想必是“劇團”的牲口,也許有觀眾托管的馬匹。而內(nèi)圈則由觀眾密密匝匝地圍成,“壓”一作“簇”,形容人眾之多,煞是熱鬧。從這個陣容和場面,可想那表演一定是十分的精采了。
緊接著,詩筆一轉(zhuǎn),又回到表演上來。如果說第一、二句寫的是演員的做功,這兩句則側(cè)重于說唱功夫。歌舞劇兼重唱與做,有色還須有聲。而《踏搖娘》唱法特點是主角每唱完一段,后臺便要齊聲幫腔贊和,每當“踏搖和來(‘和來’二字當系泛聲無實義),踏搖娘苦和來”的合唱一起,觀眾的情緒便激動起來,滿堂喝采。這就是“歌索齊聲和?!钡毼⒌谋砬?,還得靠女主角道白傳出,這時全場啞靜,洗耳靜聽。這就是“情教細語傳”了。這細語所傳之情不是別的,就是紅顏薄命,慘遭摧殘的苦情。而苦戲,較之悲劇或喜劇,都更能博得中國市井細民的同情之淚,這是文化史上的一個事實。所以詩人最后借梁陳詩人之句慨嘆道:“不知心大小,容得幾多憐?!薄按笮 笔莻€疑問詞,即“有多大”的意思(同類詞有“早晚”——多久等)。二句充分表明了《踏搖娘》(即談容娘)這一苦劇產(chǎn)生的審美效果。
這首“詠談容娘”詩雖短小,卻不止著眼于表演本身,還適當?shù)厣婕傲藙龅沫h(huán)境氛圍。不僅給戲劇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就詩論詩,也有烘云托月的作用。寫表演的詩句,被分割于首聯(lián)與頸聯(lián),且各有側(cè)重。好比蒙太奇手法,先是演員亮相時的絕招特寫;繼而是觀眾與劇場外圍全景;然后回到舞臺,劇情已經(jīng)進入高潮……。這樣寫,時空處理極為靈活,增大了詩的容量,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
上一篇: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精品詩詞解讀
下一篇:曹松《己亥歲》精品詩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