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過甘泉驛·宗元鼎
記得當年來古驛,馬鞭帶雪系樓前。
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
忽見荒堤摧暮草,空傷衰榭沒寒煙。
風塵滿目深惆悵,卻望誰家寄醉眠。
詩題中的“甘泉驛”大概是江蘇揚州境內的一所古驛站。揚州西北有甘泉山,驛站因山而得名。
全詩分前后兩個部分,通過對甘泉驛前后不同境況的描繪來形成強烈的對比,借以抒發詩人胸中的深沉感慨。
“記得”以下四句是上半部分,寫的是古驛當年的情景。在冬日,詩人冒著風雪,策馬來到這所古驛。他把沾滿雪花的馬匹和馬鞭系在樓前,進入驛內,于是便出現了頷聯中所寫的“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這樣令人神搖意奪的場面。古代的驛站是專供來往官員、旅客歇宿或換馬的所在,類似現代的招待所,由于揚州歷來是風月繁華之地,所以驛站內也不乏聲色之娛。芳香四溢的雙柑遞自佳人之手,把御寒的半臂(一種短袖或無袖的衣服)加在酒客的肩上,這兩個細節所透露出來的諸般風情,已不消細說。盡管驛外風雪迷漫,天寒地凍,在驛內卻是那樣風光旖旎,酒釅春濃,此種情景,自然會給詩人留下深刻印象。
“忽見”以下四句是下半部分,寫眼前所見景象。“忽見荒堤摧暮草”中的“荒堤”,當即歷史上有名的隋堤。據《揚州府志》記載:“隋開邗溝入江,旁筑御河,樹以楊柳,今謂之隋堤。”當年隋煬帝巡幸揚州時,這里曾經是一片錦繡繁華,而到了現在,荒堤上的草已被摧折得有氣無力,舊日的臺榭樓閣也已消失在寒煙之中,過去的繁華已成為歷史的陳跡,眼前的凄涼令人不勝感慨。“忽見”、“空傷”二語恰到好處地表現出詩人此時此地的心情:前者表示對眼前世事滄桑的驚愕詫異;后者說明他雖然滿懷傷感,但也無可奈何。“風塵滿目深惆悵,卻望誰家寄醉眠”二句進一步抒發他此時悲涼、落寞的心情。現在不僅“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的情景已不可再得,就連一個可供醉眠的所在,也不知從何處去尋找了,這自然要使他深深為之惆悵不已。
揚州地處運河要沖,在古代是兩淮鹽運中心,經濟、文化都很繁榮。但它又屢次經受戰爭的摧殘,南朝鮑照的《蕪城賦》、南宋姜夔的《揚州慢》詞都曾描寫過揚州遭兵燹后的殘破景象。宗元鼎此詩作于清代初期,此時離清兵入關、南下為時還不很遠。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中所載清兵在揚州的屠殺、破壞等暴行,作為揚州本地人的宗元鼎當然曾經目擊身受(當時他已二十六歲),因此,盡管這首詩寫得十分含蓄隱蔽,但我們仍不難推知,詩中的感慨實際上是對劫后的揚州而發。那面目全非的甘泉驛,那荒堤上的衰榭暮草,都只是經過1645年那場空前浩劫的揚州的縮影。
清初詩壇權威王士禛十分欣賞此詩,曾特地摘出其中“雙柑香濺佳人手,半臂寒添酒客肩”二句,說它們像《才調集》中的詩句。《才調集》是五代后蜀韋縠編選的唐人詩集,由于編選者根據自己的藝術傾向來決定取舍,故選入的作品以風格秾麗的為主,擅寫艷情的詩人如元稹、李商隱、溫庭筠、韋莊等都有大量作品選入。所以說那兩句詩像《才調集》中語,實際上就是說它們風格艷麗,跡近唐人溫、韋一派。不過,這只能就那兩句而言,至于全詩,則遠非“艷麗”二字所能概括。特別是在后半首中,詩人的惆悵、迷惘心情曲折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悲劇,是很有一點悲涼意味的。
上一篇:蘇曼殊《東居雜詩》旅居日本懷鄉詩
下一篇:黃景仁《都門秋思四首(其三)》抒發政治與生活的失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