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告終。條約規定割讓臺灣給日本,這激起了臺灣人民的無比義憤。生于臺灣的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倡議建立“臺灣民主國”以抵制割臺,并組織義軍,自任大將軍,抗擊進臺日軍。義軍失敗后,他內渡到廣東,為收復故土奔走呼號,并創制了大量以此為主題的“臺灣詩”,這些詩在題材內容、情感色彩、藝術水平各方面,都是他詩歌創作總體構成中最突出的部分。本篇是他“臺灣詩”的代表作之一,寫在《馬關條約》簽定割讓臺灣一周年之際。詩僅四句,卻將憂國懷鄉之情表現得無比深沉強烈,動人心魄,是傳頌一時的名篇。
首句“春愁難遣強看山”。這里的“春愁”非泛泛之言。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簽定于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時值春季。所以每到春季,作者對臺灣的思念就更為強烈。正像他一八九八年《春日雜詩》所寫的:“雨絲風片暗清明,鄉夢驚回杜宇鳴。無限春愁似原草,到無人處更叢生”。唯其如此,這“春愁”才難以排遣。于是強迫自己打著精神“看山”——向自然移情,轉移注意力,尋求解脫。但“看山”也不解決問題,看來看去依然是揮之不去的“往事”浮出眼際,涌上心頭。這“往事”令人至今動魄驚心,哀傷痛惜,竟禁不住要涕淚交流了。次句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份量和情感色彩,另一方面又暗中懸疑,為后兩句蓄勢——具體究竟是怎樣的“往事”,有如此左右力呢?前兩句描繪狀態,有紆徐含蓄之致。
后兩句使足千鈞筆力,道出底蘊:“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前句據作者《嶺云海日樓詩鈔》原注:“四百萬人,臺灣人口合閩、粵籍,約四百萬人也。”“四百萬人”指當時臺灣的全體人民。“同一哭”道出共同悲憤,因為“去年今日”,世代生息的故園臺灣,竟被出賣給日本侵略者。簽定《馬關條約》的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又為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詩作于一八九六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依此計算,正是“去年今日”。作者格外精確地標明這個日子,是由于這一天在他及四百萬臺灣民眾心上鏤刻著永不磨滅的深痕,時時鮮血迸流。“春愁”、“往事”的具體內容,正在“去年今日”!
全詩語句警拔,富有概括力,特別是情感的抒發極有章法:“春愁難遣”的紆徐,“往事驚心”的含蓄,欲露又止,將吐還吞,明確寫出了情感的色彩,份量,又留下具體所指的回旋空間。“四百萬人”兩句一瀉而出,不留余地。而兩句之中,“同一哭”為一收煞,因為所“哭”何在,是留給下句的,末句“去年今日割臺灣”才最后一縱到底,略無滯礙。詩雖短,情感把握卻極有節奏和層次。當然,本詩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傳誦一時,更主要的原因,乃在寫出了當時國人的共同感情。
上一篇:清·趙翼《窗雞》托物寄興詠雞詩
下一篇:金和《春閨曲》閨中女子思夫閨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