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見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謝枋得
陶淵明寫過一篇《桃花源記》和一首《桃花源》詩,描敘了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理想世界。謝枋得這首《慶全庵桃花》詩,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力圖把他轉徙山間的眼前現實轉化為陶淵明筆下那個理想世界,以抒寫自己比桃源中人更為決絕的謝世之志。
“尋得桃源好避秦”,全用《桃花源記》原意。這里的“避秦”,當然是“避元”。作者避元入山,只身轉徙,當然不會像世外桃源那樣“屋舍儼然,雞犬相聞”;只在精神上有相通處:“桃紅又見一年春”,就是這種孤寂中的“怡然自樂”了。三四兩句陡然一轉,翻出新意。當年那個捕魚為業的武陵人不是因見落英繽紛才緣溪發現了避世達五百年的絕境嗎?現在桃花又開,可不能讓飛落的花瓣再隨流水漂出。為什么呢?因怕又有一位漁郎循此發現自己的隱居處,這個當代的世外桃源啊!
《桃花源記》中的那個武陵漁郎入桃源曾受到熱情款待,挨家吃過酒食,臨行時,桃源中人請求他“不足為外人道”。但漁郎無信,歸途處處作標志,回去告訴了太守,還引人再來尋找。“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曲折地表現出作者決意絕世之志。翻出這一層意思,并非為了求詩意的新奇。“漁郎問津”在當時確有所指。《宋史》本傳載: 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薦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為首,辭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又不赴;二十五年,降元的老師留夢炎復出薦舉,枋得遺《卻聘書》絕之,終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祐為了邀功,竟將他強押入都,終至絕食而死。這些昭昭史事,正是“漁郎問津”的具體內容,謝枋得又焉得不“怕”呢!
上一篇:許棐 《秋齋即事》賞析
下一篇:秦觀《春日五首(其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