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樓春 王夫之
白蓮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銀塘光不定。綠云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風起秋波冷,獨擁檀心窺曉鏡。他時欲與問歸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王夫之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詞人。近代學者朱孝臧題其詞集《瀟湘怨詞》云:“蒼梧恨,竹淚已平沉。萬古湘靈聞樂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騷心!”他的許多詞作都含有深長的故國之思,又往往托物寄興,纏綿悱惻,非常感人,與屈子的《離騷》有異曲同工之美。《玉樓春·白蓮》便是一首這樣的好詞。詞人把自己的情志巧妙地寄托在白蓮身上,通過多方面的摹繪渲染,極其完美地表現了他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的高風亮節。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銀塘光不定”二句描寫蓮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天邊懸掛著一片皎潔的新月,水中涵浸著一片皎潔的月影。月光斜照在銀白色的池面上,蕩漾著搖曳不定的清輝。詞人只用淡筆輕輕一掃,便把讀者帶到了一個月光水色交相輝映的奇美境界。這是白蓮所在的環境。環境如此清幽明秀,正好襯托出白蓮的雅麗芳潔。
“綠云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二句描寫白蓮的清雅風姿。清風明月之中,綠云似的蓮葉輕輕擺動,潔白的蓮花亭亭玉立,好像美麗的少女剛剛抹上妝粉。夜深人靜之時,晶瑩的露水使她感到遍體清涼,她又好像在怡然地欣賞著自己的幽芳冷艷。這里既用“綠云”和“玉露”作映襯,又用初勻妝粉的少女作比喻,更加突出了白蓮姿質的芳潔。“香自省”一語還含有絕世獨立、孤芳自賞的深層意蘊。
“荻花風起秋波冷,獨擁檀心窺曉鏡”二句描寫白蓮的孤獨情態。拂曉風起,荻花紛飛,秋水生寒,白蓮獨自抱著檀紅花蕊低臨湖面,好像美麗的少女正在對鏡窺看自己的曉妝。風起波冷,景象已覺凄清;顧影獨窺,心情更見孤寂。
“他時欲與問歸魂,水碧天空清夜永”二句宕開一筆,轉寫對白蓮命運的關心。眼前的白蓮如此美好,卻又如此孤獨,怎禁得起秋風秋雨的摧殘?詞人不禁為白蓮的命運憂慮起來,于是在詞的結末兩句說:我想探問,將來她的芳魂會歸向何處?可誰能告訴我呢?眼前只有一池凄碧的水,一片空曠的天,一個清寂而漫長的夜啊!這里看似沒有回答,其實已用“水碧”、“天空”、“清夜永”三種意象造成了一個凄清渺茫的境界,暗示出白蓮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誰也找不到她的芳魂艷魄。以如此凄迷之景作結,更覺神余言外,發人深省。其中既有“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一樣的悲涼,也有“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屈原《離騷》)一樣的慷慨。白蓮雖亦難免凋謝的命運,但她畢竟是高潔的啊!
清代詞論家劉熙載說:“古人詠古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其中有我在也。”(《藝概》)此詞正是如此,顯然白蓮的芳潔和孤寂,即是詞人自身的情性和境況的寫照。王夫之生當明末,參加過抗清活動,失敗后,隱居衡陽石船山,閉門著書以終,他高潔的一生不正像“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蓮么!這首詞詠的是白蓮,實際是作者自況,通篇無一字說到作者自己,而字字句句卻都有他自己的影子和靈魂在浮動,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上一篇:徐燦《永遇樂·舟中感舊》今已非昨詞作
下一篇:張淵懿《漁家傲·東昌道中》清秋思鄉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