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廟之什
清廟之什
清廟之什,包括清廟、維天之命、維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將、時邁、執競、思文10篇。該組雜篇主要是周初武王、成王祭祀文王、周先王以及三川神靈的一些頌歌,另有康王、穆王等歌頌文王的文德、武王的武功、成王善于守成的一些頌歌。
清廟
【原文】
于(1)穆清廟,肅雝(2)顯相。濟濟(3)多士,秉(4)文之德。對越(5)在天,駿(6)奔走在廟。不顯不承(7),無射(8)于人斯。
【注釋】
(1)于(wū):贊嘆詞“啊”的意思。
(2)肅雝(yōnɡ):恭敬平和。
(3)濟濟:眾多且整齊。
(4)秉:執持。
(5)對越:報答,頌揚。
(6)駿:敏捷、迅速。
(7)不(pī):通“丕”,大。顯:顯耀。承(zhēnɡ):通“烝”,美。
(8)射(yì):厭棄。斯:語助詞。
【譯文】
莊嚴而清靜的宗廟啊,祭祀的公卿高貴顯赫。濟濟一堂的官吏,都執持著文王的德操;為了頌揚文王的在天之靈,他們迅速地為祭祀奔跑忙碌。文王的德行真是顯耀美好,他永遠不會被人們所遺忘!
【解析】
《清廟》是《周頌》的第一篇,此篇為西周時統治者在宗廟里祭祀文王的樂歌。正如胡一桂《傳說匯纂》所言:“此詩只第一句說文王之廟,余皆就祀文王者身上說。”詩篇的作者,專門采用側面描述和側面襯托的手法,集中描述助祭者和與祭者。通過他們,使文王之德得到了更生動、更具體的表現。這種表現方法,比正面的述說,更顯得精明一些。一般來說,《頌》里的語言一般比較臃腫或枯燥,缺乏個性和強烈的感情色彩。但是這一篇,作者具體寫了助祭者和與祭者,雖然語言少但內容卻很豐富,而且更顯得真實。
維天之命
【原文】
維天之命,于穆(1)不已。于乎不顯(2),文王之德之純(3)。假以溢我(4),我其收之。駿惠(5)我文王,曾孫篤之。
【注釋】
(1)穆:美好的樣子。
(2)不顯:通“丕顯”,非常光明顯赫。
(3)純:昭著。
(4)假:通“嘉”,美好。溢:通“謐”,安寧。
(5)駿惠:鄭箋訓為“大順”,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惠,順也;駿當為馴之假借,馴亦順也。駿惠二字平列,皆為順。”。
【譯文】
啊,是那天命所歸,非常美好從不停止。啊,多么莊嚴、光輝、顯赫,文王的品德昭著。美好的東西使我安寧,我自當牢記我所接受的恩惠。順著文王的路線方針,世代忠實奉行文王之政。
【解析】
此為周代統治者祭祀文王的樂歌。前四句主要贊美文王德配天命;后一部分四句說文王德業澤被后代,后代當遵其遺教,發揚光大。此篇無韻,篇幅不長,充滿了恭敬之意、頌揚之辭。此詩的內容是頌揚文王德配上天,對其美德進行歌頌,正是周公攝政制禮,確定祭祀文王的規格儀軌之后,創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題。因為其言詞古直,情意樸素,尚無矯揉造作之弊,今人讀來并不致于像讀后世千篇一律的祭祀歌辭那樣產生反感。
維清
【原文】
維清緝熙(1),文王之典。肇禋(2),迄(3)用有成,維周之禎(4)。
【注釋】
(1)緝熙:光明的樣子。
(2)肇:開始。禋(yīn):一種祭天的禮儀。
(3)迄:至。
(4)禎:吉祥。
【譯文】
多么清明啊又多么榮光,因為有文王創制的典章制度。文王始行祭天之禮,至今沿用,因而才能有此成功,這是周民族的吉祥。
【解析】
這是周代統治者祭祀文王的樂歌。詩的第一句贊嘆當時的國家光明,沒有違法亂紀的事情,第二句說出了這一局面的形成,是因為文王征伐有法。這首古詩,因為它的內容、感情都距離當代讀者的生活太過遙遠,在接受過程中不太容易產生審美快感,但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使讀者對這首詩有比較確切的理解。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此詩的樂舞能夠復原,那么來欣賞這一武舞,觀看舞蹈家打扮成周文王之師表演攻戰的情形,感受其中的武烈精神,應是一種極大的藝術享受。
烈文
【原文】
烈文辟公(1),錫茲祉福。惠(2)我無疆,子孫保(3)之。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念茲戎(4)功,繼序(5)其皇之。無競(6)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7)維德,百辟(8)其刑之。于乎,前王不忘!
【注釋】
(1)烈:功業。文:文德。辟公:諸侯。
(2)惠:賜福。
(3)保:保有。
(4)戎:大。
(5)繼序:繼承。
(6)無競:無爭。
(7)不顯:不,通“丕”,大。非常光明顯赫。
(8)百辟:眾諸侯。
【譯文】
有武功文德的諸侯前來助祭,這是先王恩賜的福祉。但愿所賜之福能夠綿延不斷,子孫后代永遠保有它。不要損害你們的邦國,要尊崇王室。思念祖先創建的功業,并繼承廣大它。你們若能禮讓無爭,成為賢人,則四方諸侯都會歸順你。先王道德光明顯赫,諸侯效法蔚然成風。永遠牢記前王的恩德。
【解析】
周成王即位祭祀于宗廟,諸侯前來助祭,成王以此詩敕誡諸侯。此詩從周成王的角度出發,首先指出各位諸侯能來助祭是先王的賜福;然后告誡他們要尊崇王室,繼承和發揚祖宗的功業,將先王的恩德牢記,做諸侯的典范。
天作
【原文】
天作(1)高山,大王荒之。彼作(2)矣,文王康(3)之。彼徂(4)矣,岐有夷之行(5)。子孫保(6)之。
【注釋】
(1)作:生。
(2)作:開發。
(3)康:安居。
(4)徂:山勢險峻。
(5)夷:平坦易通。行(hánɡ):道路。
(6)保:保有。
【譯文】
高聳的岐山自然天成,大王用心治理。岐山變成了良田沃野,文王繼承之后更加欣欣向榮。昔日山勢險峻的岐山,因為周的強大,人口的增多,也有了更加暢通平坦的道路,子孫后代永遠保有先王的遺烈。
【解析】
對于周人來說,岐山是一個圣地。本文就是周代統治者祭祀岐山的詩篇。詩歌敘述了太王開發岐山而文王安居。國家強大,道路更加平坦。“岐有夷之行”,不僅是現實我們走的道路,也是先王開創的一條通向勝利之路。
昊天有成命
【原文】
昊天(1)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2),夙夜基命宥密(3)。于緝熙(4)!單(5)厥心,肆其靖之(6)。
【注釋】
(1)昊天:上天。
(2)康:安寧,安樂。
(3)夙夜:起早貪黑。基:謀劃。命:政令。密:通“勉”,勤勉。
(4)緝熙:光明。
(5)單:通“殫”,竭盡。
(6)肆:鞏固。靖:安定。
【譯文】
蒼天有成命,文、武二王接受上天的命令。成王不敢圖安樂,而是起早貪黑勤勉于謀劃政令。啊,多么光明,竭盡衷心,使國家安定平和。
【解析】
本篇只有七句,是《詩經》中最短的篇章之一,但詩題卻是《詩經》中最長的。本篇的主旨是祭祀成王的。詩歌贊美周成王能繼承文王、武王的遺烈,日夜辛勤謀劃政令,竭盡所能,使國家安定。同時也在宣揚天命神權,歌頌祖先的豐功偉業。
我將
【原文】
我將(1)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2)之。儀式刑(3)文王之典,日靖(4)四方。伊嘏(5)文王,既右饗(6)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注釋】
(1)將:進獻祭品。
(2)右:通“佑”,保佑。
(3)刑:效法。
(4)靖:平定。
(5)嘏(jiǎ):偉大。
(6)饗(xiǎnɡ):享用祭品。
【譯文】
我把祭品獻上,有牛又有羊,上蒼保佑我們吧!各種法度我都效仿文王,每天都考慮如何安定四方諸侯。偉大的文王佑助后王而接受其祭祀。我將早晚勤勉于政事,并敬畏上天之威,以保持國家長久穩定。
【解析】
這是周代統治者祭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天的樂歌。此詩表達出祭祀者要效法文王的典章制度,勤勉于政事,敬畏天威,保持國家持久繁榮穩定。從本詩可以看出,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遺志也就是天命之威。這就是該詩把祭祀文王和禱告上天合而為一的緣故。全詩自始至終,都用第一人稱的口氣,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親的神靈和上天陳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語言質樸,充滿敬畏之情。
時邁
【原文】
時邁(1)其邦,昊天其(2)子之,實右序有周(3)。薄言震之,莫不震疊(4)。懷柔百神,及河喬岳,允王維后(5)。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6)干戈,載橐(7)弓矢。我求懿德(8),肆(9)于時夏,允王保之。
【注釋】
(1)邁:行,詩中指巡狩。
(2)其:將。
(3)有:名詞詞頭,無意義。
(4)疊,通“懾”,恐懼、畏服。
(5)允:確實。
(6)戢(jí):收藏。
(7)櫜(ɡ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
(8)懿:美。懿德,指文治教化。
(9)肆:廣布。
【譯文】
巡狩四方,朝會諸侯,上天都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兒子,他確實能保佑、順應周朝。如若武王向他們施威,他們沒有不震驚懾服。武王能安撫天地山川之神,到達黃河和高山,武王確實應該做我們的君王。
光明顯著的周王朝。他接替文王登上王位,并確定在位諸侯的次序來封賞。他收起了兵器,并把弓箭裝入皮囊。我們需要有美德的人,武王就廣布于天下四方訪求美德之人。武王確實能永葆江山社稷啊!
【解析】
《毛詩序》說:“《時邁》,巡守告祭柴望也。”何謂巡守?鄭玄箋說:“武王既定天下,時出行其邦國,謂巡守也。”何謂柴望?即柴祭、望祭。柴祭即燔柴以祭天地,望祭即遙望而祭山川。周武王打敗商朝得天下之后曾巡狩四方,召見各地諸侯,并祭祀天地山川。并作此歌以頌之。詩歌前八句稱贊武王敬事諸神,威懾四方,各地諸侯都很服從。后八句贊美武王能冊封諸侯,止息戰亂,訪求賢人,確實能保江山社稷。
執競
【原文】
執競(1)武王,無競維烈(2)。不顯成康,上帝是皇(3)。自(4)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5)其明。鐘鼓喤喤(6),磬莞將將,降福穰穰(7)。降福簡簡(8),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福祿來反(9)。
【注釋】
(1)執:服。競:強。
(2)維:為。烈:功業。
(3)皇:嘉許。
(4)自:由于。
(5)斤斤:昭明的樣子。
(6)喤(huánɡ)喤:聲音洪亮和諧。
(7)穰(ránɡ)穰:眾多。
(8)簡簡:形容盛大的樣子。
(9)反:回歸,報答。
【譯文】
武王制服強暴,功業無人可比。成就安定的局面,上天對武王的功勞表示贊許。由于成就了安穩的局面,因而全部擁有了四方諸侯國,武王的功業美好清明。敲鐘打鼓聲洪亮,擊磬吹管樂悠揚。天降多福帝所賜,帝賜大福從天降。儀態慎重又大方,受祭祀的武王神靈又醉又飽,樂于接受祭祀。
【解析】
本詩為《周頌·清廟之什》第九篇。是一首祭祀周武王的樂歌。詩歌頭七句贊美武王制服強暴,統一四方,功德顯著。后七句描寫祭祀的場面隆重、禮儀美好,武王的神靈樂于受饗,并將福祿回報給子孫后代。
思文
【原文】
思文(1)后稷,克配彼天。立(2)我烝民,莫菲爾極(3)。貽我來牟,帝命率(4)育,無此疆爾界。陳(5)常于時夏。
【注釋】
(1)文:文德。
(2)立:通“粒”養育。
(3)極:準則。
(4)率:用。
(5)陳:遍布。
【譯文】
追思先祖后稷的文德,絲毫無愧于配享上天。養育了我們全部百姓,無人不以你為準則。留給我們優良麥種,天命用它來養育天下眾生。農耕彼此不分疆界,全國布施農耕技巧。
【解析】
周頌中祭祀祖先的作品,一般篇幅都很短。本詩祭祀后稷,也不過八句。究其原因,就是周朝歷代先王的豐功偉績,已成常識,無須贅述。本詩篇幅的簡短,也恰恰反映當時國泰民安,政治清明,這與后來魯頌中冗長不堪且有媚上之譏的《閟宮》的可悲創作背景適成強烈對照。此詩主要頌揚后稷,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承上天之命,發明農耕技術、天下百姓以之為準則,從而百姓普遍得到養育。
上一篇:詩經《檜風》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王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