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文琛
卷起來吧,海洋——
卷起你尖頂的松樹,
將你那些大松樹濺潑到
我們的巖石上。
將你的綠傾瀉在我們身上,
用你那樅樹匯成的池水淹沒我們。
(李文俊譯)
(美國)希爾達·杜利特爾
希爾達·杜利特爾是公認的成就卓越的意象派詩人。1913年,在龐德的影響下,她開始以“意象主義者H.D.”的署名發表詩作。她的早期詩歌“精致小巧,象雕塑一樣感覺上清晰具體”(趙毅衡:《現代美國詩選》1985年外國文學出版社)被視為典范的意象派作品。《奧里亞德》(1914)是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首。“奧里亞德”是古希臘神話里掌管山林的女神,詩人以此為詩題,表明她要把古希臘神話滲透到詩作中。運用古希臘神話,是希爾達創作的一貫風格,從《海園》(1916)到《海倫在埃及》《1961》都不例外。當然,神話的運用,“并不表現一種返回古希臘的逃避現實的企圖”,而是“以神話的運用為媒介”把“對現實的感知變成一種令人神往的神話視角。”(麥克爾·金:《H.D.女人和詩人》1986年緬因大學版)從字面意義看,這首詩寫的是詩人面對大海之所見,所見者似乎不是大海,而是松濤翻卷、綠浪傾涌的山巒,因此,她把海直呼作山林女神。這種“直觀印象”的確十分新鮮、獨特,用“尖頂的松樹”暗喻涌起的海浪,聯想之奇,更令人叫絕。全詩呈現了“海洋”這個中心意象。如何理解這一意象的內涵,成了釋讀此詩的關鍵。詩中的“海洋”不是現實的海洋,也不是作比的松濤,而是兩者的“意象疊加”,是“一個與二者都不同的新的意象”。它是詩人“把海洋看作在翻卷的激情中涌起”時的“知覺和情感”,亦即那個呼喚海洋者的“瞬間呈現的理智和感情的復合體”。讀者注意到,詩中出現了“你們”和“我們”兩者的對立和融合。呼喚者作為“陸地”的化身,把海洋稱之為“你”,充分地感知它的形態(“尖頂”)、色彩(“綠”)、運動(“卷起”)、和沖擊(“濺潑”、“傾瀉”),最終,在它的水淋淋的浸漬中歸于沉靜和安寧(被“樅樹匯成的池水淹沒”)。在這個過程中,“陸地”也顯示了自己的氣度和穩定。這一對聚于一體的矛盾雙方可能意味著什么呢?評論者常把它同性聯系起來。說是這首詩“引進了弗洛伊德原則的運用”(《H.D.女人和詩人》);波濤及其運動象征男性及其性攻擊,陸地及其被淹象征女性及其性感受,它“可作為性經驗或性感情的相關物來閱讀”,它表明了“男女的表面對立性質可共存于一體”(蘇珊·斯坦福·弗雷德曼:《普賽克再生》,1981年印地安納大學版)此姑為一說,有嫌偏狹,若把它理解為形象化地再現矛盾沖突的哲理,似更可取。也有人從詩人的經歷來理解這首詩,說詩歌的場景來自詩人童年渡過的夏天的大西洋海岸及后來呆過的康沃爾海灘,“詩的基本主題是詩人自己的意識”,它是“以希臘神話為隱喻在抒寫最強烈的個人激情的詩篇”。看來,理解這首六行小詩,不必拘于一說,詩本無達詁。更有意義的是,借助理解這首詩,來感受意象詩的藝術獨創性。因為,“這首詩對作為現實主義的一種高級表達的藝術、詩歌的信念產生了影響。”(以上引文見《普賽克再生》)
上一篇:(蘇聯)葉賽寧:啊,陰晦多雨的地方……
下一篇:海子·妻子和魚